吳正憲:你是「平面老師」還是「立體老師」?

除了極少數天生型的教師,比如創造第56號教室奇跡的雷夫,我們大多數老師都是一步步從菜鳥老師逐漸逐漸成長起來的。只是有的老師一個經驗用了幾十年,有的老師幾十年不斷發展自己的新見識,比如吳正憲。作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關鍵時刻、關鍵人物,讓她從一名菜鳥教師成長為全國教育名家?

1

孩子的喜怒哀樂會與學習連在一起

我清楚地記得,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數十位青年教師坐在北京崇文區育鋒小學的大教室中,靜靜地等待中國科學院兒童心理研究所的一位教授來做報告。下午2時整,一位風姿瀟灑的女教師走上講台,黑板上一行醒目的大字跳躍在眼前:兒童心理學與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接下來就是她的演講。

青年教師朋友們:

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僅是青少年的老師,還應該成為他們親密的朋友。當孩子的內心充滿孤獨和惆悵時,教師應該走近他們,理解他們,善待他們,尊重他們,激勵他們。教師不能只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更應關心他們的心理發展。教師要讀懂青少年心理這本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教師要關注孩子們的心理體驗、個性發展,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要以人文精神去感染學生,和他們手牽手共同走過成長中的歡樂與煩惱……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她——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張梅玲教授,也正是在那次報告中第一次聽到“心理健康”、“支持學習的心理”、“心理體驗”、“新型師生關系”、“人文精神”這些新名詞。我被她娓娓道來的極富人情味的演講感動著,不知不覺已經融入她的報告之中。報告中列舉的那麼多的課堂教學實例不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嗎?我怎麼就沒想到孩子們喜怒哀樂會與學習數學連在一起呢?凡事都認真的我,扎扎實實地進行了一次自我教學行為的反思。

2

我也曾是主宰孩子學習命運的“救世主”

在過去的課堂中,我面對著無論是勇敢熱情、思維活躍、開朗大方的學生,還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膽小憂郁的學生,常常是“一刀切”地統一要求,千篇一律用“一把尺子”來評價,要求每個學生按照同樣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概念、法則、定理、公式。學生不得不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背定義、套公式、記題型,為的是共同達到理想的分數線。課堂上缺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缺少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溝通,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魅力,忽視了學生豐富的心理體驗。

課堂上我儼然是一個主宰孩子們學習命運的救世主。教材上有什麼,我就講什麼;我講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學什麼,就得會什麼。課間巡視,我睜大眼睛尋找的是哪道題答案正確、哪道題答案有誤,就連結果正確,中間環節常常少步驟的那幾個機靈鬼耍的小花招也逃不脫我銳利的眼睛。然而,我從來沒有用心觀察過哪個孩子的臉上流露著惆悵和孤獨,哪個孩子的目光裡有不安和期待。我走進的是學生的中間,而不是學生的心間。我的頭腦中潛藏著這樣一種意識:我是數學教師,把1+1為什麼等於2講清楚了,學生會解題了,成績提高了,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至於學生的喜怒哀樂,學生的心理健康似乎與數學學習關系不大。當時只是單純從知識系統方面評價學生,而忽視了學生心理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人生發展的重大影響。

3

教師連微笑都是有學問的

在那天晚上的學習筆記中,我寫下了我的思考:教師為什麼要讀懂青少年心理這本書?青少年心理狀態對其一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為什麼要提倡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師生關系?難道教師的微笑也有學問嗎?

帶著一個個疑問,我連續聽了有關兒童心理學的系列講座,頓開茅塞,豁然開朗,似有登高遠望之感。它使我走進一個嶄新的教學層面,我感受到拂面而來的教改春風。那份久違了的熱情再一次在我的生命中燃起。從那時起,我開始用心去感悟孩子們的每一絲變化,用情去激勵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我開始動腦筋想盡辦法全身心地投入,努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有利於成長的支持性學習環境。當孩子們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我伸出熱情的手,幫助他們掃清障礙;當孩子們內心充滿孤獨和惆悵時,我為他們分擔憂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當他們有了點滴進步的時候,我滿懷真誠地欣賞和贊美他們,和他們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慰。在學生們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個只管傳道、授業、解惑的“平面教師”,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情和愛、能給予他們智慧和力量的“立體教師”。

4

孩子的喜怒哀樂會與學習連在一起

正是這“頓開茅塞”的經歷,才使我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開始發生變化。當初的“小學生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講座,猶如在當時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吹進來一縷春風。我的體會是膚淺的,但它是我今天兒童數學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礎,為我教學特色的定位給予了關鍵性的支持。我從過分強調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到開始關注學生人格發展的健全性、全面性轉變;從過分強調嚴格劃一的統一要求,到開始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個性發展;從偏重知識傳授、智力開發,到開始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情感體驗等非智力因素;從偏重課堂教學具體環節程序的設計,到開始向注重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而努力。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體驗著與伙伴們合作的過程,體驗著親自實踐和創造的過程。課堂教學中“認知、體驗、實踐”這三個層面互相滲透,整合成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機的教學過程。孩子們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著課堂生活的愉悅,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和諧發展。

教改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現代教師要讀懂每一個孩子的特殊心理。要真正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尊重他們不同的心理體驗。作為現代教師,要用心去感悟青少年的每一絲變化,讓每一位青少年都能體會到教師的愛。教師要用真心去撫愛孩子,用智慧去啟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權威去約束孩子,使每一個孩子不僅有知識,更有思想;不僅有文化,更有品位;不僅有個性,更有魅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以愉悅的心情經歷每一天的新體驗、新感受,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促進學生心靈的淨化和境界的升華,真正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學有特長、全面發展的學生。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