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3歲、7歲、10歲,三個最關鍵的轉折期,家長這麼管,孩子早晚會感激你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3歲、7歲、10歲,三個最關鍵的轉折期,家長這麼管,孩子早晚會感激你。(文章篇幅較長,但是耐心觀看相信一定能幫到你)

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我經歷過上千個關於孩子「叛逆」的個案,有自己的心得和總結。最近,一篇描寫少年尋找自己的文章讓我深受感動。

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紮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1、尋找自我

《少年》

這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剛滿十七歲孩子的故事。雖然這個少年還是滿臉的稚氣,但他高大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母親只及他肩頭的高度,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

叛逆,已經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方式。終於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傾心交談,詢問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說:「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尋找自我…」

父親嘆了口氣:「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座標。」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離家很遠的一個城市。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看著日漸乾癟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淚水吞進了肚裡。

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勞累一天,只為能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住所——這些他曾經唾手可得而又沒有絲毫珍惜過的東西,在那個離家遙遠的城市,伴隨了少年叛逆的成長。

春去秋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大公司做過保安,在酒店做過門童,在夜市裡做過擺攤的小販…

少年的雙手終於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漸漸長滿老繭。

少年的心也隨著日出日落,飽受了世事,他漸漸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們對自己惴惴的愛心。

終於,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熟記於心的號碼。

電話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父親說:「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東西就回來吧。」在掛斷電話的那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在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衣,包裝得樸實而美麗。這是一個懂事了的兒子,他用自己的雙手為父母換來的新年禮物。

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了。

但少年的成長仍在繼續,這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雖然短暫,卻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從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長大了。

2、為什麼要叛逆

不輕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麼稱天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

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紮,期待他的成長。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於是,就有了「面對叛逆的孩子怎麼辦」的問題。

其實,所有的叛逆

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

孩子所面對的,

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

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

從前他無法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就是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麼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

這時候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們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所演變的控制和壓制。

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溫柔的束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在指責孩子不聽話的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因為時代在變化,孩子在成長,他們的叛逆始終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關心、溝通、理解才則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所以,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我們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3、我們是朋友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和評判。

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會在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回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她討論。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在形式上給她留下自主的空間,讓她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

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

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

除非在某些情況下

他們自動願意充當小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我們的孩子。

4、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試想,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二十歲、三十歲,仍然「啃老」,仍然依賴依靠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聲載道,罵孩子是廢物、不爭氣,但也無補於事,孩子已經被養廢了!這樣的事在中國比比皆是!

但是要瞭解這一點,

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

「傳統的權威」。

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

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

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紮。

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紮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於是我們的孩子,被我們的不理解越推越遠。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並不是誰叛逆了誰,只是有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幫他從困難中爬起來。

允許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裡來,更多的關注自己、關注伴侶、關注自己的生命品質。

我們並沒有什麼可失落的,因為他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生命這條旅途上,他終將擁有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3歲、7歲、10歲,孩子人生的3次轉折期!爸媽到底該怎麼教?

有研究稱,孩子的大腦在10幾歲的時候,就接近發育成熟了。這就意味著,10幾歲的孩子在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徵上,已經慢慢穩固下來,不太會輕易改變。

但是在此之前,孩子會經歷3個行為習慣、性格特徵的轉折期,這是大腦和身體的快速發育所致。這3個轉折期,一般就發生在3歲、7歲、10歲左右。

這3個年齡段左右的孩子,很容易讓家長感覺「不乖」「調皮」,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孩子成長的「副作用」而已。

如果家長能瞭解孩子「不乖」「調皮」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尊重孩子的成長,就能免去很多煩惱。

所以說,在孩子一生最重要的3個轉折期,一定要這麼管!

3歲 固執、焦慮的「小魔頭」

剛出生到一兩歲的時候,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乖、最可愛的時候了,懵懂無知,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般很少鬧脾氣。

但是,隨著孩子大腦、身體的發育,他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多,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想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意思來。

於是在大約2歲~4歲的這段時期內,孩子的情緒會進入第一個不穩定期,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特別「貪」,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哭著鬧著要拿回家;有時候,孩子也特別「獨」,不喜歡別人碰,張口就是「別管我」「你滾」「不睡覺」,特擰巴……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面是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變得很有競爭性,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總想讓周圍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思來;

另一方面,3歲左右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他很想用叉子吃豆子,但媽媽非給他換了把勺子,他很不開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於是就乾脆用最本能的方式來表達——哭鬧、打滾。

如何對待3歲左右的孩子呢?

1)利用孩子的競爭意識

如果你對孩子說:「看你扔這一地玩具,趕緊給我收拾好!」估計孩子可能會無動於衷,即便收拾也是慢慢吞吞很不情願。

但是,如果你換個說法:「這些玩具都不玩了是吧?來,咱倆比賽,看誰往箱子裡丟得快!」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很有興趣。因為這階段孩子很愛比賽,也很喜歡跟爸爸媽媽互動。

2)太民主了,效果不會太好

媽媽們都知道,教育孩子不能太「獨裁」,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要民主。但是,太民主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一位媽媽在女兒哭鬧的時候,按照書上說的那樣「蹲下來跟孩子溝通」,但是孩子反手一巴掌就拍媽媽臉上了;

另一位媽媽在晚上10點時,跟看電視的女兒商量說:「寶貝,太晚了,咱不看電視了好不好?」得到的答案是:「不好!」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兩個選擇,讓他們很難拒絕。比如孩子因為看電視不想睡覺,媽媽們可以說:「寶寶,現在已經10點了,很晚了。一會你想先洗澡,還是先喝牛奶呢?」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選一個,比直接強制關電視效果要好。

3)提前給孩子打招呼

為什麼馬上就要吃飯了,孩子還是哭鬧著不願意從電視前離開?因為把孩子突然從正沉浸的事情中拽出來,感覺是很糟糕的。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提前給孩子打招呼,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這樣他內心的抵抗性會小一點:「寶寶,當鐘錶的那個長針指到5的時候,咱們就要出門了,你注意點哦!」

7歲 愛頂嘴、愛唱反調的「小大人」

渡過了3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後,孩子會迎來兩三年左右的安穩期,比較乖巧、活潑,很懂事。

但是,大約從7歲開始,很多孩子開始步入小學,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圈子、新的知識,讓孩子的大腦、身體開始了新一輪的成長。於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步入第二個叛逆期,而且有的孩子會持續到9歲左右。

這一時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想自己做主,可能經常跟爸媽發生衝突。

比如,無論寫作業還是做別的事情,孩子總是有磨蹭、拖拉的壞習慣,說多少次都改不了;這時期的孩子,特愛參加「小團夥」,總是跟小夥伴到處跑著玩耍、鬧騰,有時候甚至忘了寫作業、忘了吃飯……

更頭疼的是,你說他幾句吧,他還嗷嗷跟你頂嘴。

如何對待7歲左右的孩子?

1)接納孩子愛玩的天性

孩子為什麼會頂嘴、唱反調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感覺自己不自由,感覺父母總是以大人的身份去強迫自己。

7、8歲的孩子,天性上正是愛動、愛鬧的時候,精力特別充沛,肯定需要跟小夥伴的玩耍去發洩過剩精力、學著處理人際關係、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

如果父母經常以「不乖」「淘氣」為由去打擊壓抑孩子,孩子就會有極大的壓抑感,肯定會出現親子矛盾。

其實,只要孩子把該完成的作業完成了,又不發生什麼危險,我們就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玩耍、鬧騰。畢竟,把一個7、8歲的孩子變成喜歡窩在家裡的悶葫蘆,不是好事。

2)樹立「玩得好」又「學得好」的榜樣

當孩子步入小學後,讓家長最費心的事情,應該就是孩子的學習了。而且為了激勵一下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你看看人家XXX,放學後老老實實在家學習,哪像你,跟個不著家的小瘋子似得……」

但實際上,這樣的「激勵」方式強調的是在寫作業上花多少時間,而不強調寫作業的效率,時間久了容易讓孩子養成磨蹭、拖拉的習慣。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孩子,你同學都寫完作業出去玩了,你也好好寫,寫完出去好好玩兒!」

3)保護孩子自尊,消除因成績不好帶來的消極情緒

比如,當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時,他自己心裡其實已經很難受了,要是爸媽再一味指責的話,孩子恐怕會對數學更抵觸、更沒信心。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用爸媽小時候的事例做引子,一步步引導孩子:「孩子,有個事我一直沒跟別人說,其實媽媽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考過25分呢!哈哈,還不如你!

但是後來經過老師的幫助我又趕上來了!你想知道我是怎麼趕上來的嗎?」……這樣一來,後續工作就非常好展開了。

10~12歲 成熟前的不安與美好

青春期,其實是很美好的,孩子們的身體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思維認識上也日漸成熟、有主見。但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一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想到的永遠是「叛逆」「不聽話」呢?

原因也很簡單,爸媽們想想自己就知道了:家裡的老人是不是有時候也會嘮叨你?嫌你不會過日子、嫌你玩手機、嫌你不會帶孩子……

這時候,你心裡肯定煩煩的,脫口而出懟一句:「媽,我都這麼大人了,該幹嘛我又不是不是知道,不用你管!你快上廣場跳舞去吧,別在這瞎操心了!」

其實呀,青春期的孩子被你嘮叨時的心情,跟你被老人嘮叨時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往大人的方向上轉變了,他需要尊重,需要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秘密,需要家長民主地對待。而這時候,如果家長繼續用管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約束他、控制他,他肯定會抵觸、抗拒,產生叛逆心理。

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時,家長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對孩子的理解、尊重,來贏得孩子的認可。

一旦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理解尊重,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太好解決了,否則非得跟孩子鬧得不可開交。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