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4件事,錯過就晚了
現在的父母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壓力大,工作忙,往往會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 作為父母,其實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他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遇到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不要怕虛度光陰,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尤其是6歲前親子陪伴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正如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說,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親子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兒童成長需要發展的東西很多,但有些卻是必須的並且尤其重要的,如果在兒童成長的初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培養,“枝幹長彎了便很難扭正”。
所以,爸媽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4件事:
1、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這是成長的基礎
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飯、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跟孩子成長最相關的生活技能。別看這些是小事情,但能直接影響小朋友的自信。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台梭利也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個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後,便是自信。
為什麼?年幼的孩子,當他們看到大人們在一旁忙活時,他們常常會衝動模仿和參與,因為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小小的內心已經覺得自己像大人。當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認真而執著地穿上衣服和鞋子、小手拿抹布把桌面的灰塵擦拭乾淨、活動四肢分類整理玩具、揮動短短的小手臂一遍又一遍地企圖整理被單。
但凡他們能做出跟大人那樣差不多的或有差的效果,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滿足——一種通過努力而完成工作的勝任感,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而自信。
2、陪伴玩耍,這是智力的溫床
晚飯後,父母們陪伴孩子玩耍的方式很多,有遊戲、玩玩具、看繪本,甚至一起唱歌跳舞都是不錯的陪伴。這些陪伴,有助孩子大腦智力的成長。早在2000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athan . A. Fox曾經研究過一些於生命的早期在托兒所度過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陪伴,沒有從親子情感中受益,他們的腦體積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腦的灰質和白紙體積也小一些。
在外在行為上,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語言發育和社交情緒方面都有問題,智商也普遍會低一些。
親子互動和遊戲,常常是幼兒智力成長的重要因素。為什麼?對一個幼兒來說,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陪伴,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語言的互動、知識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們在跟父母玩耍時,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得到連結和加強。
這一切,都能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育。我們常常說,有父母陪伴的寶寶早教,就沒必要帶孩子外出早教,父母才是寶寶智力成長最好的老師,這也說明了“父母”+“互動”對兒童智力的重要作用。
3、行為即命運,培養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做事認真、不拖拉,講衛生愛乾淨,待人接物有禮貌,每天努力進步一點點,對事物保持好奇心,珍惜而不浪費,對別人有愛心有耐心,懂得尊重和傾聽,不怕犯錯不怕失敗,有堅持事情的韌性,從小事情做起、不好高慕遠,誠實守信用……這些便是好習慣。 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命運的影響不容小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相比之下,壞習慣一旦養成便難改,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做事馬虎粗心,待人粗魯沒禮貌,一遇到挫折就崩潰放棄……馬克.吐溫也曾經說過,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裡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
4、睡前溝通,搭建心靈港灣
“今天過得開心嗎?”父母一句話,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良好的自尊和安全感。為什麼?父母的關心,能給孩子帶來踏實——“我是被爸媽關注的孩子”,“爸媽關心我的情況”。
養育過小嬰兒的爸媽便知道,小寶寶常常會通過哭鬧博取爸媽的目光,稍大後可能總要爸媽“抱抱”,當父母忙著玩手機時會故意搗蛋……
這便是孩子經常需要父母關注的表現。國際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Miriam Chachamu說,父母的關注,能提升兒童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丹佛大學心理學家Susan Harter也說,被父母關注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把積極的關注內化,用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有些人,在孩子的內心種下“灰暗”;而有些人,在孩子的內心種下“陽光”。
上面4件事,你做了嗎?
【延伸閱讀】
寶寶的耳朵需要掏嗎?該怎麼處理,什麼情況需要送醫?這位家長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
媽媽越說這倆字, 孩子越不聽話! 你也常說嗎?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