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決定命運:斯坦福心理學家花40年的研究,解答了很多人成長的困惑
學院君說:近年來,教育界有一個時髦的概念,叫做“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由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研究40年後提出。簡而言之,擁有這種思維的孩子,遇到挑戰時,會自信地認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難,因此越戰越勇,最終走向成功。
我們曾在《被誤解了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越努力越被動》一文中指出對此思維方式的常見的認知誤區,今天,我們再來聊聊 “冠軍思維”,摘自Dweck教授著作《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第四章(我們做了編輯),形象地詮釋了成長型思維的本質,非常值得一讀。
“他沒有失敗的概念,而我恰恰相反”
在體育界,人人都相信天賦的重要性,有一些人,看上去就是運動員,一舉一動都像運動員,無需任何訓練,就能拿到很好的成績。
比利·比恩,前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的總經理,就是這樣一個公認的天才,外界一致認為他就是下一個貝比·魯斯(被美國人譽為“棒球之神”),但他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冠軍思維。
這一度限制了他的發展。
(Carol Dweck所寫成長型思維主題書暢銷全球)
上高二時,比恩就已經是籃球隊的最高得分球員、橄欖球隊的四分衛、棒球隊的最佳擊球手了。然而一旦賽事出現絲毫差池,比恩就開始找東西撒氣,這不僅僅是因為他不喜歡失敗,還在於他根本不懂怎麼面對失敗。
隨著他從美國棒球小聯盟躍升至職棒大聯盟,比恩的臭脾氣也越來越糟。每次上場擊球都是場噩夢——每每跑壘失敗,他都會感到喪氣甚至崩潰。
他的思維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他認為,有天賦的人無需努力,只有平庸,沒有才華的人,才需要勤奮刻苦,像自己這樣的天才,不會請求他人的幫助,因此,他從不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也不指望通過別人的指點或強加練習以取得提高,在他看來,這些都是軟弱的表現。
受到這種思維模式的困擾,比恩徹底受制於巨大才華帶來的重壓,然而,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經理人之後,他卻獲得了驚人的成功。
原來,他遇上了一位與他並肩戰斗的球員——倫尼·戴克斯特拉,倫尼的身體素質和運動天賦遠遠不及比恩,但他的表現和成就卻令比恩驚嘆不已,以至於比恩說,“他沒有失敗的概念…而我恰恰相反。”
“我開始明白一名棒球運動員應該是什麼樣子了。我能看到自己與這一要求的差距,而倫尼就完全符合。”比恩這樣說道,通過觀察、聆聽和思考,比恩終於明白,思維模式和心態,其實比才華重要得多。比恩開始相信得分跑壘——棒球比賽的關鍵——更關注過程,而非天賦。
明白了這些道理的比恩,作為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在2002年帶領全隊贏得了地區冠軍,還幾乎打破了北美聯賽的連勝紀錄。
(比利·比恩的故事被拍成電影《點球成金》)
“堅強的意志力,比身體優勢更強大”
比恩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體育界另一個大人物——邁克爾•喬丹,他不像比恩是個天才,但他也許是體育史上最刻苦的運動員。
雖然現在,只要提起喬丹,我們就能想到他有多麼了不起,但在那時候,他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球員。眾所周知,喬丹甚至都沒有入選大學籃球預備隊,在NBA選秀中,頭兩支球隊也放棄了他——真是個不小的挫折!
喬丹被踢出大學籃球預備隊後大受打擊,但他每天清晨6點就出門練球,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裡,他在自己的弱項上也下了很大工夫——他的防守能力,以及運球和投籃技術。有一次,當球隊輸掉賽季最後一場比賽,喬丹連續練了好幾個小時投籃才停手——他在為來年做准備。即使在名利雙收之際,他對練習的執著依然讓人唏噓不已。
前公牛隊助理教練約翰•巴赫稱他為“一個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天才”。但對喬丹而言,天賦固然重要,努力才是關鍵。面對各種采訪,他不斷重復這句話:“堅強的意志力和決心,比某些身體優勢更為強大。我一直這麼說,我也一直深信不疑。”
過人之處是思維,而不是肌肉
拳王阿裡在身體素質方面也非常不如人意,他並不是天生的拳擊運動員,雖然出拳速度很快,卻不具備一位偉大拳擊手必需的體格、力量和經典動作。事實上,他的打拳方式完全錯誤——他不用手臂和肘部阻擋對手的攻擊,還時常把下巴暴露在外面,面對對手揮拳時也總是節節退縮。
專業人士這樣評價他:“他就像一個站在鐵軌上的人,為了躲避迎面而來的火車,他不是閃到軌道的一邊,而是拼命地往回跑。”
在阿裡拳擊生涯最著名的一場比賽中,對手利斯頓就是個天生的拳擊手,擁有傳奇般的力量,人們本以為這場比賽根本沒有懸念,因為兩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因此,觀眾席上座率只有一半左右。
然而,除了矯健敏捷的步伐,阿裡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頭腦——是思維,而不是肌肉。
阿裡在加強訓練的同時,不僅研究利斯頓的拳擊風格,還仔細觀察他在比賽場外的性格品質:“我讀了所有關於他的采訪資料。我也找過他周圍的人或跟他交談過的人了解情況。我會躺在床上,將所有這些零碎的細節都放到一起,琢磨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嘗試發現他是如何思考的。”
然後他再將這些發現用來對付利斯頓。最終,阿裡戰勝利斯頓創造了拳擊史上的奇跡。
非常善於思考的運動員,還有馬歇爾·福柯,他是一名著名的美式足球後衛,他有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判斷出場上每位球員的位置,還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正准備做什麼。據他的隊友透露,福柯從沒出過錯。
他是怎麼做到的?福柯自己說,他花了許多年時間觀看橄欖球比賽。高中時期,為了能觀看職業橄欖球賽,他甚至找了份自己痛恨的球場小販的工作。看比賽時,他總會問許多為什麼:“我們為什麼這樣跑動?”“我們為何這樣進攻?”“他們為什麼那樣做?”“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福柯說,“這讓我從更專業的角度觀察橄欖球比賽。”作為一名職業球員,他從來沒有停止提問,也從未停止探索比賽的規律,福柯將自己的才能看成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學習研究的產物。
冠軍思維的三個特質
這就是冠軍的心態,他們中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有多特別,生來就能獲勝,他們是勤奮訓練的人,是學會在壓力下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人,是在必要時能超越自己平凡能力的人。
也許說法不同,但冠軍思維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它讓你咬緊牙關堅持訓練,讓你沉著應戰,並且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出奇制勝。
我們現在來深入談談,冠軍思維意味著什麼,以及成長型思維是如何創造出這種思維的。體育專家斯圖爾特·比德爾測試出了青少年和年輕人對運動能力的看法: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你在體育運動中的能力是一定的,不管怎麼努力,你都無法取得多大提高。”“運動能力是天生的。要想體育好,你就得有天賦。”
相比之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只要你努力訓練,你的體育成績總能不斷提高。”“要想在體育運動中成功,你需要學習各種技巧,並經常練習。”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展現出了最強的特質和意志力,他們就是具有冠軍思維的人,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體育研究學者的發現吧。總結來說,冠軍思維具有以下三個特質:
1、享受當下:認為成功就是工作盡力,學有所獲,得到提髙。
哮喘病長跑運動員傑西·柯西認為,“對我而言,當運動員的樂趣從來就不在於獲得勝利,比賽過程給我帶來的幸福感受跟最後結果一樣。只要我有所提髙,或是我已盡了全力,我就不介意失敗。如果我輸了,我就回到田徑場上,更加刻苦訓練。”
但對於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成功是建立自己的優越感。努力不足以引以為豪,反而會招致對自身才華的質疑。
2、超級抗挫:認為挫折能催人奮進。
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卡裡姆·賈巴爾在大學籃球委員會禁止他的標志性投籃動作——扣籃之後,是如何反應的?許多人以為該舉措會阻礙他創造輝煌,相反,賈巴爾付出了雙倍的努力去練習其他投籃動作:打板進筐、空中接力以及反身急停跳投。他學到了成長型思維的精華,並且將之付諸實踐。
然而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挫折會給你貼上標簽。比如高爾夫球員塞爾吉奧·加西亞,他以自己的精彩推桿和迷人風度轟動了高爾夫球界,然而一旦表現有所下降,他的魅力也不復存在了。他炒了一個又一個球童,把任何錯誤都怪在他們頭上,有一次他滑了一跤,導致沒打好,他竟然怨起了自己的鞋子……對於僵固式思維的人,這些就是彌補失敗的最佳方式。
3、永遠堅毅:牢牢掌控著走向成功的過程,在獲得成功後也能堅持下去。
比如喬丹,在名利雙收之際,喬丹對練習的執著依然讓人唏噓不已。前公牛隊助理教練約翰·巴赫稱他為“一個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天才”。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邁克爾·喬丹的籃球技術也不見下降。
不可否認,他的體力沒有年輕時充沛,動作也不那麼敏捷,但是為了彌補這些不足,他在步伐和組織進攻上下了更大工夫,例如轉身跳投和遠距離起跳扣籃。當初進入NBA聯賽時,他是個有名的灌籃手,到退役之時,他已經成長為技術全面的籃球運動員了。
但固定型思維的人的能力和積極性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你指望自己的才華能幫你渡過難關,如果未能如願,就無計可施了。這樣的人,必須通過抱怨和責備他人來保護自己——他們什麼事都能做,就是不會進行自我掌控。
以上三種特質,既適用於體育運動,也適用於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你應該相信自己永遠可以做得更好。這是成長性思維的最高境界,也是冠軍思維的核心。知易行難,值得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