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大都是這樣教出來的
“把學習帶到現實中,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創造改變,可以直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競爭力。”
這是“全球孩童創意行動”的發起人——Kiran Sethi在TED演講時說的一句話,這個行動旨在引導中小學生主動尋找現實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它。這種能力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可謂至關重要,世界經濟論壇今年發布了“2020年人才市場最看重的10項技能”,就把“Complex Problem Solving(解決復雜問題)”放在了第一位。
而世界上所有注重創新教育的國家和地區,也都極其注重訓練孩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具體如何訓練呢?歐美學校都鐘愛一個名為“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創造力訓練方法。
“設計思維”發源於設計咨詢界,後來被各行各業借鑑,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把它歸納成一套方法論後,迅速風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學,成為流行的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科學方法與系統。它一共分為下圖這5個步驟,引導孩子們以“人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獲得創新。
同理心(Empathy ):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
定義(Define ):分析收集到的各種需求,提煉要解決的問題
頭腦風暴(Ideate ):打開腦洞,創意點子越多越好
原型制作(Prototype ):把腦子中的想法動手制作出來
測試(Test ):優化解決方案
有人把這種方法類比為一本菜譜,告訴你燒菜的步驟、燒的時間等,雖然好菜的做法有千百種,但只要跟著這本菜譜仔細做,做出來的,才是顧客真正覺得好吃的。本文將把5大步驟逐一介紹,形成一份詳細的“設計思維攻略”,也可稱為“創造性解決問題攻略”,值得為孩子收藏。
學會用“同理心”思考問題
而非“同情心”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第一步,是建立“同理心”,這是一種設身處地體會他人感受的思考方式,和“同情心”有本質的不同,比如有個人掉到山洞了,有“同情心”的人會說“你好可憐。”但有“同理心”的人會說,“洞裡這麼冷,你一定不好受。”
(左為“同理心”,右為“同情心”)
一個經典的同理心練習是:對著別人,用你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擺一個“人”字。你發現了什麼呢?——你得擺一個“入”字。
有2個常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快速進入“同理心”模式:
方法1:角色扮演
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那個人。“角色扮演”讓人們得以親身體驗對象的處境,用感同身受,代替主觀臆測。這種思考,比先入為主的“我以為”,要更深刻。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與公益,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卻極少引導孩子思考“我給別人的幫助,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比如災區的人們更需要食物和被褥,我們卻一廂情願給人家寄去舊衣服(有些甚至都沒有消毒干淨),到頭來也只是感動了自己。
怎麼給特殊群體更好的幫助呢?離我們很近的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就曾面臨這個問題,他們要為盲人做設計,動手之前,他們做了一個“一小時盲人體驗”——蒙上眼睛,戶外探索一小時。期間,學生們互相攙扶著上下樓梯,偶爾會碰上樹木,在幾個空間裡探索前行,聆聽聲音,觸摸不同的材質等。
整個過程中,不時有學生發出呼救聲,但慢慢地,他們安靜下來,把自己當成盲人,去思考一些問題,並決定,“與其設計一些東西幫助他們,不如設計一些東西讓他們享受正常生活。”下圖是其中一位學生,Kevin Chan設計的“盲人用的跑步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跑步地帶,模仿戶外的情景。
(“盲人用的跑步機”,上圖源自《創意工具》一書)
“親身體驗”的經歷,也更能激發孩子們解決問題的動力。
方法2:采訪
采訪是記者的基本功,但從小掌握采訪的技巧,能讓孩子更高效地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而采訪最看重的,就是提問的技巧。如何提問呢?最基本的原則是“5個W,1個H”:
Who?誰?
Doing What?做什麼?
When?什麼時候?
Where?在哪兒?
Why?為什麼?
How did it look?How did you feel?長什麼樣子?你什麼感受?……
兩個常用的技巧是:
尋找不一致,用得體的方式指出人們說話、做事前後不一致的地方;
注意語言之外的信號,比如肢體語言和情緒。
采訪的技巧,美國男孩Logan La Plante就玩得很溜。他從小在家上學,但學習面和知識深度比同齡人領先很多,奧秘就是他經常拜訪一些網絡科技公司,免費在那裡工作,采訪專業人士;晚上則請一個不同行業的陌生人喝咖啡,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
學會發現真實問題
並且重新定義它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只給我一個小時拯救地球,我會花59分鐘找准核心問題,然後用1分鐘解決它。”
設計思維的第二步,就是要“定義正確的問題”。
它的意思是,明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並用一句很精簡的話告訴別人,“你想如何解決什麼問題”。有一個常用句式——“How might we……”(我們該如何……),下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該(如何),為(誰),做點(什麼),好解決(什麼問題)
我們該(如何),為(會員),填平他們在文化和技術上的差距,好(促進大家的交流)
再舉個例子。美國“天賦教育”(相當於我們的尖子班)有一道經典的領導力訓練題:
“假設在2097年,你和你的宇宙飛船機組成員正執行一次百年宇宙飛行的使命。著陸時,卻遇到了問題:你們降落在錯誤的著陸點上。在測量設備全毀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
套用“How might we”句式,問題就從“我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聚焦成了“我如何收集盡可能多資料,盡快確定地理位置,聯系救援”。
學會提出更多更有創意的方法
上面兩步——“同理心——定義”是“發現問題”,從“頭腦風暴”開始,孩子進入“解決問題”階段。
所謂“頭腦風暴”,要求孩子盡可能多地寫下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創意點子,不拒絕任何瘋狂的想法。但它可不是讓孩子坐在那裡苦思冥想,下面是一些常見的練習,能讓我們打破慣有思維的局限。
方法1:黃金60秒
看看下圖左上角這坨藍色,你會聯想到什麼呢?雲朵?水杯圖案?水漬?……給自己60秒,然後寫下你想到的所有可能。
“頭腦風暴”經常會設置一個很短的時間,給人們緊迫感。少年商學院曾受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邀請,帶領中國孩子前往參加設計思維工作坊,期間,學生們就被要求,根據采訪的收獲,在30分鐘內想出100個方法,解決他們鎖定的對象正在面臨的問題……頭腦風暴後,又要快速篩選創意,幾十個創意經過小組討論和篩選,只留下了1-2個,成為設計方案的核心。
方法2:自由聯想
我們曾分享過現在很流行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的使用指南(點此獲取),其中有一張“樹狀圖”就特別適合用來收集發散的想法,比如,設置中心詞為“月圓”,你能想到什麼呢?寫在旁邊。
方法3:強制類比
和“自由聯想”不同,“強制類比”選中的事物往往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但越是天差地別,擺到一起還一定要找出相同點時,結果越是有趣。思維導圖中的“雙重氣泡圖”就很適合用來做這類梳理,比如下圖,把燈泡和球鞋放在了一起:
強制類比能給我們很多靈感,比如鋸子借鑑了茅草邊的鋸齒,雨傘借鑑了香菇的形狀。
學會試錯
把腦子裡的想法“拿”出來試錯優化
最後兩個步驟——“原型制作”和“測試”,經常是結伴出現的。
所謂“原型制作”,就是動手把想法變成看得見的實體,只要孩子喜歡,樂高、橡皮泥、現正流行的一款游戲“Minecraft(我的世界)”都可以是實現這個實體的工具。
眾所周知,歐美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和能力,這不僅為了讓孩子檢驗自己構想的方案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可操作性,更能幫助孩子打破“完美主義”,在實踐中找到優化解決方案的新思路,而不是紙上談兵。
(斯坦福設計學院的工具牆)
(少年商學院受到斯坦福設計學院姊妹院校——德國波茨坦大學設計學院的邀請,帶領中國孩子前往參加工作坊。上圖為學院裡的工具牆)
它的目的,是做“測試”,看看對方的問題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解決。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斷試錯的過程,也在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抗挫折能力。
收獲創造力
更收獲創造力自信
上面所說的五個步驟環環相扣,少年商這院曾開展過“ATM大作戰”的設計思維工作坊,讓孩子們用6天5晚的時間,用設計思維改造ATM機的功能或服務,孩子們在最後的TED式成果發布會上,獲得了來自銀行行長和ATM企業首席設計師等行業精英和專家們的大力肯定。
比如其中的六名初中生,他們解決問題的流程是這樣的:
1、同理心:收集需求
他們首先請教了非常專業的銀行行長,向銀行行長了解用戶在使用ATM機時候都會遇到些什麼問題。然後走上街頭,采訪剛使用完ATM機的路人,但並不順利,每5個人,只有1個人願意接受采訪。
2、定義:找准問題
根據上面的采訪,他們把他們認為用戶需要的以及用戶實際需要的,分別篩選出來具體的核心問題。
3、頭腦風暴:發現解決方案
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 孩子們的創意會得到最大的發揮,但他們並不會去想一些可能根本就無法實現的方案,這時候,他們會請來專業的設計師來“潑冷水”,讓他們把頭腦風暴的方向重新調整回來,反思“什麼才是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
4、原型制作:把想法從腦子裡“拿”出來
開始動手,他們把自己最終確認好的想法,用工具把改進後的ATM機原型制作了出來。
5、公開展示:收集優化建議
最後,他們六個人把自己做好的模型帶上了演講台,而台下這時坐的有專業的ATM機設計師,銀行高管,他們自信地向這些領域的專家,非常有同理心地提出了改造ATM機的方案,最終獲得了包括ATM設計師和銀行高管在內的專家們的一致點贊。
其中一位同學後來把這段學習經歷分享給了她申請美國高中的面試官,她現在已在心儀的高中就讀。還有一位同學說,工作坊結束後回到家,“看見什麼都想改造一下,很多東西都存在問題,但大人們習以為常了。”
設計思維在全世界越來越流行。在亞洲,日本和新加坡的青少年樂此不疲,利用設計思維,在參與社會創新過程中,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自己,改變世界,Design Thinking告訴孩子們一句話:You 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