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不愛學習,家長除了發脾氣,還能做哪些「有用功」?

今天早晨,又看到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很厭惡學習,還說,“作業雖然都做了,但是英語完成得不好,我一提醒他,他就發火。

可以說,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積極性,是家長們留言頻率最高的話題。如果孩子不想上學、不愛學習,該怎麼辦呢?

一、不要說傷害學習積極性的4句話

1.寫作業磨蹭,今天晚上不許玩!

我常常聽到家長限制孩子玩的時間,但是有沒有家長限制孩子學習的時間呢?

支招:試試說“做完這張卷子就休息一會”,可能比“不寫完就不許睡”更有效。

2.看看人家孩子,又考了第一!

當父母總比較成績給孩子造成壓力時,你口中的榜樣,常常變成孩子仇視的對象。

支招:名次不是輸贏。

3.是你自己要學的,怎麼能半途而廢!

很多家長明白學習的目的,也支持孩子的興趣,但是當我們很高興孩子有了喜歡的事情,還存在一種情況,那就是三分鐘熱度,有了熱情,很快熄滅了怎麼辦?

支招: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在“三分鐘熱度”結束前,多多鼓勵、表揚,發現孩子的進步,讓學習熱情持續下去。

4.你就好好學習,其他不用管!

很多家長讓孩子只關注學習,反而阻礙了孩子真正的學習能力。

支招:學習不是只在課本上,只會學習的孩子,將來很難立足於社會。

二、了解這5個心理學規律

1.小考都挺好,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一到賽場就會失利,自己和他人都很失望。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因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現象,平時名列前茅的學生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表現出緊張、慌亂,甚至記憶驟退,腦海裡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結果期望值過高,想要成功,又怕失敗,患得患失,壓力過大。結果造成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失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各種症狀就隨之而生。

啟示:要教會孩子注重過程,淡化結果。學會關注過程中的付出與收獲,而不僅僅是看結果如何。

2.給孩子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很不耐煩,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最終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由於刺激過多、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啟示:孩子考試沒考好,有的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看電視或者玩游戲就會跟孩子提起沒考好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又來了”,使孩子從最初的內疚不安到後來的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要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逆反的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3.怎樣才能激發學習興趣(德西效應)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很開心時,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次實驗,他隨機挑選一些學生解答智力難題。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獎勵組的學生完成一道難題就會得到1美元獎勵,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研究員通過觀察學生在業余時間是否繼續做題,來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結果發現,被獎勵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地快,而未被獎勵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題。

啟示:不要隨便獎勵孩子,並不是所有的獎勵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做一件事,獎勵也會澆滅他們對一件事的興趣。

4.誰都喜歡“夠得著”的目標(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這個人為了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

啟示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時,我們不要在最初就給孩子設立一個難以完成的大目標,而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他們“夠得著”的目標。比如,希望孩子養成快速寫作業的習慣,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從自我分析開始;第二個階段在學校完成三項作業;第三個階段九點以前完成等等,根據自身情況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

5.面對壓力怎麼辦(齊加尼克效應 )

因壓力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實驗: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期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完成任務,而讓另一組順利完成任務。結果發現: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出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啟示:孩子完不成作業或完不成學校的任務時,雖然表現得滿不在乎或者逃避,其實他們的內心很焦慮。在這種情況下,指責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更加逃避。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完成任務,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