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母女的深度閱讀筆記:給孩子最強大腦不如陪孩子讀遍好書
學院君說:我們分享過不少“深度閱讀”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閱讀後,制作一份“研究報告”,比如設計精致的閱讀海報(點此閱讀),今天再分享一個媽媽帶女兒用思維導圖,圍繞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好書制作的讀書筆記,不僅授予孩子檢索、總結等技能,更塑造孩子不斷求知的好習慣。
虛構類圖書:探究故事的背景
提出問題,是引發思考的第一步。當孩子著迷於一個故事的時候,家長可以找到那個有趣的問題,引導孩子體會思考的樂趣。
國外的孩子們常常專注於發掘圖書的時間和地點背景,圍繞這些,他們總是能學到圖書以外的更豐富的知識,反過來,又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情節。
他們使用的工具, 正是“氣泡圖”,這能幫助孩子們對書中背景線索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而判斷故事的時間地點。據說,他們還給這種氣泡圖起了個專門的名字——Setting Map(背景圖)。
應用在Aladdin(《阿拉丁神燈》)這本書,背景圖可以說是非常好用——因為作者對故事的時間和地點都交代得非常模糊。
在閱讀的時候,我引導女兒在紙的中央,畫上主題氣泡(topic bubble),寫下了“Where dose it take place?”幫助她將注意力聚焦到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首先要緊密關注故事的開頭,作者如何描述背景和環境。
Aladdin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Far away, in the land the swallows fly to in winter, lived a poor widow and her son, Aladdin.”(很久以前,有一片土地,冬天的時候燕子會飛到那裡去過冬。在那裡,住著一個貧窮的寡婦和她的兒子阿拉丁。)
根據燕子遷徙的常識,我們可以推測出——阿拉丁生活的地方,氣候應該十分溫暖,甚至有幾分炎熱。
這是否意味著阿拉丁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江南地區嗎?好像不太對,因為人物形象看上去不像中國人。因此,想要更准確地判斷它的地理位置,還需要結合以下幾個方面獲得線索:氣候條件、建築風格、民族風俗、地域文化等。可惜的是,我們很難在故事中讀到與環境背景相關的描述。
怎麼辦呢?試試從插圖中找到文字沒有提供的信息。
插圖中“暴露”了不少細節,比如獨特的建築風格——圓頂的樓房、拱形的門窗都帶有濃濃的異域風情,以及充滿民族色彩的帳篷。我們知道,帳篷有便於拆卸、運輸的特點,是游牧民族的最愛,以滿足他們逐水草而居的生存需求。
其次,在圖中,男人和女人們都身著長袍,他們的圍巾幾乎遮住了所有頭發。再次,情節中也是一個好幫手——阿拉丁在沙漠洞窟中找到神燈,又穿越沙漠尋找公主,“沙漠”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線索,而與這個線索緊密相聯的,還有當地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駱駝!
此外,女兒居然比我還細心,她觀察到一個重要的細節:無論阿拉丁還是公主,他們的膚色都比我們更深一些,呈現出美麗的古銅色……
於是,她將搜集到的這些特征逐一畫在氣泡裡,既有氣候地貌,又有建築及服飾特點,還包括人種膚色信息。把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後,我們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地理線索——這個故事很可能發生在古代的阿拉伯地區。
後來,我們在網絡上查找到了《阿拉丁神燈》的出處,證實了我們的想法。你可能會說,何必這麼費勁呢?直接搜索不就得了?但這個過程真的不能省的,不然,女兒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像現在,對阿拉丁的時代背景、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都有更深刻的認識。
非虛構類圖書:解決現實問題
如果說,閱讀虛構類的圖書,像打開一個個故事王國裡的謎團,閱讀非虛構類的圖書,就要注意圖書和現實的結合了。
女兒最近在讀“神奇校車”(美國最流行的自然科普讀物之一)系列,其中的《把熱留住》講述了一個“如何變暖和”的故事,故事中,弗瑞茲老師與學生們來到北極,卻陷入了忘保暖衣、校車被凍住的困境。大家想方設法使校車上的冰融化,並最終恢復了它的動力系統,回到了校園裡。
書中的主角們解決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分為了三步:
第一步,定義這個問題。書上有一句話講得非常明白:“要想回家,我們必須得想辦法讓車子熱起來。”一個主目標往往需要分成多個小目標來實現。在隨後的敘述中,我們發現,這意味著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找到提供熱量的熱源”,其次還需要“阻止熱跑掉”。
第二步,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弗瑞絲老師和學生們想出了許多保暖的方法,比如鑽到北極熊的毛裡,比如修建冰屋。此時,需要格外留心書中有沒有解釋問題的解決原理。
第三步,弄清楚為什麼能解決問題,才能夠開拓思路,引導孩子將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找。比如,書中的主角就不小心道破了“天機”:“用紙把我們的身體和冷空氣隔開,可以阻止熱跑掉。”正因如此,北極熊厚厚的、打結的毛能保暖,有許多微小孔洞的冰屋也能保暖。
通過以上步驟,我們找到了核心問題,掌握了解決方案,還理解了現象背後的原理。但這樣做,還不算順利完成,因為還差最後一個步驟——把書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並消化,甚至指導生活實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變小,鑽到北極熊的毛裡取暖,但我們可以鋪電熱毯、蓋棉被。為了整理思路,不妨繪制一張“橋形圖”,這是一種適合用於類比的思維導圖。
在橋形圖的橫線上面,可以寫下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比如,通過生火、鑽進北極熊的毛裡取暖,比如把紙團塞進衣服、將油脂淋在身上保暖。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用到這些方法,所以,我們可以在橫線下方寫上現實生活中相應的辦法。我們很少生火取暖,但是可以吹空調獲取熱量;沒有誰會將書頁撕下來塞進衣服,不過我們卻可以穿棉衣御寒。
在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解決方案時,女兒想出了許多辦法——比如,對應生火,我們不僅可以使用空調,還可以借助暖氣、小太陽等供暖設備。
有這麼多好的想法,我建議女兒再畫一張樹形圖。相比橋形圖,樹形圖能更好的體現分類,並容納更多的信息。
首先,我們先在紙上寫下思維導圖的主題——“變暖和的方法”,然後將它分為“取暖”、“保暖”兩大類。盡管都與熱量相關,“取暖”是指獲取熱量,“保暖”則是指阻止或延緩熱量散發。
然後,進一步添加分支,將解決辦法細分為“書上提供的解決方案”和“現實生活中的辦法”兩種。
接下來,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將書中提供的方案都整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關鍵詞或短語,幫助我們分辨這些辦法,比如“熱源”暗示著取暖的方法,而“把熱留住”、“阻止熱跑掉”則意味著找到了保暖的辦法。
最後在這張圖中,既有對問題解決方案的分類,也有對書本中知識的總結,還有我們聯系實際思考的成果。
這樣的練習,對於提高孩子的思考力非常有用,尤其是陪孩子閱讀百科類圖書時,這種方法非常有趣,也能挖掘孩子的潛能和腦洞。比如閱讀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或者預防災難相關的圖書時,將這個問題與解決方案對應起來,並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
同樣的,孩子可以借助橋形圖完成以上類比。如果他想出來的方案非常多,那麼就用樹形圖分類列舉。一開始這樣做,可能會比較慢,但當孩子上手後,效益也會慢慢顯現。
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看遍好書的這個過程,會把求知的習慣慢慢滲入到孩子的血液中,真正讓孩子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