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德國音樂啟蒙班「偷師學藝」:這才是感知和欣賞藝術的正確姿勢

女兒在德國音樂啟蒙班「偷師學藝」:這才是感知和欣賞藝術的正確姿勢

提到德國,除了現代化的精密機械制造和汽車之外,大家還會聯想到文化,比如音樂家和哲學家。德國是音樂家的搖籃,為古典音樂貢獻了多位世界級的音樂家,包括巴赫、貝多芬、羅伯特·舒曼、理查德·施特勞斯等。

擁有著豐富音樂文化的德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從小的音樂熏陶。德國的音樂啟蒙班直接由音樂學校開設,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時,即使只是給孩子上課,授課老師也必須是有著音樂學位的專業老師,通過培訓拿到證書後才能上崗。德國的各行各業都極其看重專業資質,一點兒不含糊。

我去年回國的時候,也在國內試聽過一些音樂課,內容大多包含了唱歌、敲打樂器、跟著歌詞做動作、圍圈圈跳舞、手指謠等等,這些都很好,大家也可以繼續在家做。不過,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重點寫寫德國音樂啟蒙較為突出的地方。

女兒在德國音樂啟蒙班「偷師學藝」:這才是感知和欣賞藝術的正確姿勢

常規的節奏感訓練

家長和孩子齊上陣

對於音樂學習來說,音准和節奏感這兩樣絕對是最重要的。音准,通俗的說,就是不走調,聽到一個音,要能准確地唱或彈出來;節奏感就是能壓住拍子,不搶拍也不慢拍。無論是唱歌還是樂器演奏,如果節奏感欠缺,就無法做到正確演繹音樂作品。

德國音樂啟蒙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節奏感的訓練,幾乎貫穿了整個音樂課。

節奏感訓練同時分為明顯和不明顯兩種。明顯的訓練,與我們曾經在小學音樂課裡接受過的訓練類似,老師說一個節拍,孩子和家長跟著重復,同時每人手裡的節拍棒,一直保持著基礎節拍的擊打。

這個訓練對於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手裡節拍棒敲擊的和嘴裡念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節奏,嘴上既要跟著老師念節拍,手裡的節拍棒還要同時穩住基礎節拍,對小小孩是個不小的考驗。但是長期訓練下去,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我家孩子一開始上課,完全壓不住拍子,現在也會慢慢跟著老師念了。

這個訓練完了之後,老師還會讓大家(家長和孩子)每個人同時用嘴隨機念自己喜歡的節拍,但是手裡的節拍棒不能停,每個人手裡的基礎節奏保持一致。

這個環節訓練的要點是:“即使在多種節奏混合的情況下,也能不受干擾地保持自己的節奏。”現實的樂團演奏中,不同聲部、不同樂器可能需要同時演奏不同的節奏,具備這種不受干擾的能力尤為重要。

給我們的啟示是——節奏感訓練應該從小抓起。建議給孩子准備一些擊打樂器,如沙錘、搖鈴、三角鐵、鼓等,多讓孩子在聽音樂的同時,自己敲打節拍,讓孩子自己找感覺,感受音樂的節奏性。平時在家也可以放放不同節奏的音樂,別老是2/4拍,4/4拍,也來點3/4拍的。

單純從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出發,我也要建議大家多給孩子聽聽英文或其他外文兒歌,讓孩子接觸更豐富多元的復雜節奏。

女兒在德國音樂啟蒙班「偷師學藝」:這才是感知和欣賞藝術的正確姿勢

重在培養感受力、

鑑賞力、表現力

不明顯的節奏訓練的形式,就很多樣化了,德國音樂教育鼓勵學生自己去感知音樂,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即興的動作表演。

老師在一邊彈著鋼琴,孩子和家長手裡或拿著樂器(搖鈴、沙錘、節拍棒等)跟隨節拍伴奏,或隨意舞動。過程中老師不做過多干擾,而是變換著彈奏不同風格不同節奏的音樂。

有時候,老師也會為音樂設計一下故事情節,比如,“我們現在要坐火車出去玩了”,然後老師彈奏的音樂是歡快跳動的,與火車旅行的愉快氣氛相對應,孩子們連成火車的樣子在跳動;突然,音樂慢下來了,哦——原來是火車到站了,開門——chiiiiiii(孩子們用嘴巴模仿發出音響),老師問:“有人要下車嗎?” 關門——chiiiiiii(模仿音響)。

音樂又加快了起來,火車繼續向前行駛,陡然的“kuang!”, 老師突然重重地按下幾個琴鍵,聽聲音就不對勁,發生什麼事了?哦哦,原來火車壞了,趕快修理一下吧!這時候孩子又配合著老師,表演起動作來,這裡修修那裡補補。老師問,“火車修好了嗎?” “修好了!” 老師繼續彈起了音樂,孩子們在音樂中繼續著故事的想象。

對於更大的孩子,老師還會給孩子出一些音樂表現的題目,如“春暖花開的春天”,“夏天的游泳池”等,給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間,讓他們用動作、琴聲、模仿音響,表現一幅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音樂圖畫。

這種將故事、表演與音樂相結合的形式,旨在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音樂是有生命的。我們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快樂悲傷,都可以透過音樂來表達。音樂,不僅僅是一串連續的聲音,更是一股能直達人心靈的召喚,帶給我們力量和美的享受。

這種訓練給我們的啟發是——

要幫助孩子感知音樂。生活中多讓孩子接觸能夠發出不同聲音的東西,如三角鐵、鈴鐺、木琴、鼓號等;放手讓孩子用手去摸摸、敲敲、彈彈、吹吹、喝彩、叫喊。音樂啟蒙就是要讓孩子多接觸音樂,同時自由地用身體去表達對音樂的感受,想跳就跳,想唱就唱,與音樂融為一體。

女兒在德國音樂啟蒙班「偷師學藝」:這才是感知和欣賞藝術的正確姿勢

懂得欣賞音樂的人

是幸福的

說到這,不得不提我上周末帶孩子去聽的家庭音樂會(Familienkonzert)。因為是朋友送的票,去之前我沒做功課,以為就是一般的樂團演奏,當時還擔心孩子是否坐得住一個半小時。

去聽了後才發現,這是我以前沒見過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把對孩子來說,相對高深的管弦樂團演奏,與兒童喜愛的舞台劇故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舞台前沿是演員的表演,後面坐著的,是樂團演奏家——這樣的巧妙設計,讓音樂會不至於對兒童來說太枯燥。

故事情節每告一段落,就會穿插一段音樂演奏,且音樂是與故事情節相符合的,通過音樂拉開下一段情節的序幕。也有根據情節需要,表演和演奏同時進行的時候,宛如電影配樂,而這配樂還是現場演奏的,極富感染力。

最搞笑的是,樂團的指揮還同時兼任舞台劇的國王這一角色,披著國王的披風,時不時和演員們有幾句互動台詞。台上的演奏家們在沒有演奏的時候也沒閒著,而是與故事情節融為一體,配合著演員們,做出各種應景的表情,該吃驚的時候吃驚,該害怕的時候害怕,讓人一點也感覺不到他們是和舞台劇分開的。

這種專為兒童設計的音樂會形式,與德國的音樂啟蒙理念完全一致:將音樂與故事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鑑賞力、表現力,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理解音樂,享受音樂。孩子能把這場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專注聽下來,我想這該歸功於其中故事環節的設計。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