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規則意識決定未來格局:一位父親的感慨與自我反思
學院君說:前天我們分享了少年商學院成都校區開學典暨國際教育沙龍上,來自美國奇點大學科學博士的演講《這所比哈佛還難進的大學,最重視學生從小養成這項習慣》,今天我們分享另一位嘉賓高善峰先生的演講,他是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學校文化建設研究會秘書長,他從一個小切口來聊,他眼中孩子的綜合素質教升。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國際視野下孩子綜合素養與成長規劃》。針對這個主題,我想講幾個小故事,主要是從我個人的經歷,家庭教育中來的一些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兩個“理所當然”
孩子思維和成人思維的不同
第一個故事,我兒子的故事。
在今年寒假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去廈門鼓浪嶼旅游,到成都的雙流機場在取票的時候,顯示我兒子的身份證過期了。工作人員讓我們到隔壁的一個拍臨時身份證的一個點拍照,然後回來直接找他辦理就可以。
拍完照之後,兒子又回來到人工櫃台去取他的票,我們在遠方站著,他自己去取,他上初中二年級,14歲了,完全可以自己做。
慣常來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呢,就是說我們拿著我的臨時身份證直接到櫃台交給那個地乘的工作人員,然後拿著我的機票走人,是不是?就是這麼簡單。
他去了之後,他站在櫃台黃線排隊的位置,他等著前一個人辦完,然後等站在黃線的那個地方的人要朝前走的時候,他跟人家微微點一頭,說了幾句話,當時我和他媽媽在遙遠的地方跟他揮手,意思就是說你趕快。
他卻和那個人講話,講了幾句話之後,才到櫃台那裡,把他的臨時身份證交給地乘,然後取到了他的機票,然後他轉身又給排在黃線那裡等待的那個乘客微微鞠了一下躬,說了一句話。說完這時候才向我們走來。
向我們走來的這個過程,我和我妻子突然就明白了,明白了他是做了什麼。他一開始是站在那裡等待,然後他給排名第一位的那個乘客講了這個事情,然後征得人家同意,然後才去櫃台取他的機票,取完之後他又回頭給那個乘客道謝,非常的有禮貌。
我為我之前的催促感到羞愧,在我兒子到達我和妻子面前的時候,我給我妻子說:“在這一刻我們和兒子比起來,我們的兒子是文明人,我們就是野蠻人。”
在這個故事裡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詞,叫“理所當然”,一般來說,我已經排過隊了,因為別的原因要離開,工作人員也同意一會兒直接找他辦,那麼我理所當然地拿著我的臨時身份證可以直接到櫃台找地乘人員取票,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過程。
但在我兒子那裡,他沒有這個“理所當然”,他確有另外一個“理所當然”——因為我個人的緣故,我會耽擱和影響後面正常排隊的人,所以我理所當然地要征得排隊人員的同意,然後我理所當然地要跟人家說謝謝,鞠躬致謝,這裡面就有兩個“理所當然”。
我想讓大家明白這裡面的兩個“理所當然”,那麼這兩個“理所當然”和我們今天要講的國際視野、我們孩子的綜合素養是有很大關系的。
細節中的規則意識
生活中的小事體現個人的素質
第二個故事,我十八年前去上海的一次出差。
我當時住在上海金茂大廈君悅大酒店,隔壁就是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一共是88層,那時我住在78層,就是從一樓到達我住的酒店中間還要換電梯,因為電梯無法直達。
當時我去會場開會,在我換乘的時候,和我一同乘坐電梯的還有一對外國夫婦。因為當時我趕時間,在到達我那個樓層的時候,我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但在我用最快的速度邁開箭步的時候,大概只有零點幾秒,我突然後悔了,這個後悔而且比較羞愧。
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外國的男士他伸出了一個請的姿勢,請他身邊的女士先出來,我眼睛的余光看到了這一幕,但是那個時間很短,我已經收不住腳了,在那一刻的羞愧我記了十八年。
那我們回想一下,坐電梯是要等裡面的人出來我們再進去,我們每次能做到嗎?坐電梯是你在電梯外面的時候你要幫助進來的這些人,尤其是你要幫助老年人、孩子和女士擋住門,我們能做到嗎?在出電梯的時候你要主動伸手擋住那個電梯門,讓裡面的人安全地走出來,然後你最後再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你可能是離在那個電梯按鈕最近的人。如果你站在那個位置,你有一個天然的職責就是幫其他人把電梯門擋住。
就好像你坐飛機的時候你如果坐在逃生門那個地方,空姐可能要提前告訴你如果發生了意外,你要願意為大家打開那個逃生門,這是你天然的職責。上下公交車、上下轎車這種一些生活中的很小的細節,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有沒有做到?
大家看這張照片,這個小朋友他在幫後面的人拉住門,我們想一下我小區的單元門也是這樣的,這個門非常好,它能夠增進我們居民之間的友誼和融洽度,當然有時候也有不和諧的。比如說我們走在前面,一個小朋友跟在後面。我如果進去的一瞬間就把門放手了,沒有交給這個小朋友,那麼這個門可能會打到小朋友。
我會給我們家孩子講,你在進出門的時候如果你後面有人,請你手遞手把門交到後面的人手裡,不要突然松手撞到後面的人。後面人會接住,再傳給後面的人,所以這個門它就會一直刷刷刷這樣。
這些所有的生活小細節,就是一種簡單的規則意識,那麼這所有的簡單的規則意識,就聚成了我們國際視野下的我們孩子的綜合素養,那麼這個其實就是第二個故事。
儀式感是一種莊重而又無聲的力量
第三個故事,關於儀式感。
我們很多家長有時候都會在群裡面曬娃,我剛才第一個故事也是曬娃。大家看這個南瓜圖片,我不是曬這個南瓜,我是在曬我的家人。上面寫著“母親節快樂”。
第三個故事:前些天是我們在座的很多媽媽的節日,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收到禮物、鮮花之類的,如果收到了恭喜你;如果沒收到明年你一定要收到。
母親節那天上午我給我妻子說,母親節節日快樂,咱們今天中午一起出去吃一頓飯來慶祝一下母親節。她說家裡准備了菜,我們就在家裡吃吧。
我說不可以,今天是過母親節,我們一定要有一種儀式感,過節要儀式感,這個時候儀式感能夠提醒我們在過節,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沒有儀式感我們就會容易忽略掉生活當中的很多東西、很多時間、很多人。
我妻子說,那這樣,因為中午吃飯的菜都准備了一些了,那我們晚上出去吃,中午還是在家裡做。我說好。她說既然需要儀式感的話,我們家的兩個同學,一個人給媽媽畫一幅畫,一個人給媽媽寫一首詩。
後來他們兩個就也沒寫詩也沒有畫畫,他們在做家務的時候,把南瓜削干淨之後,用小刀在上面刻上了“祝媽媽母親節快樂”,然後媽媽在切這些南瓜的時候,她看到這行字,她非常感動,非常高興。然後媽媽趕快用相機拍了一張照片發在朋友圈,她覺得母親節很快樂、很幸福。這個是什麼呢?就是這三個字,儀式感。
儀式感是結婚紀念日、我們什麼時候第一次牽手、第一次開始建立關系。在座的想一下你記住沒有。我能記住,我不告訴你。
那麼說到我們的,可能我們結婚很多年已經沒有了戀愛時候的激情,我們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日趨平靜、平淡、乏味、甚至於無聊、無趣。沒有詩,也沒有遠方,有的就是瑣碎的事物,走著走著就散了。
但其實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影響著孩子的綜合素養。你和你的妻子,或者你和你的丈夫生活,如果你們對生活有激情,夫妻之間是恩愛的,其實你就在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孩子長大了就會變得很有激情。
比如說我們家的小朋友,我們家做保潔的阿姨在離開家裡的時候我就會喊兩個小朋友的名字,他們立馬就知道去送保潔阿姨。
我們家的孩子在睡覺前一刻,上床的時候我會到床頭揪一下小朋友的臉,摸一下他們的臉,冬天的時候給他蓋一下被子,其實可能蓋好之後轉身他就蹬掉了,但是我要做這個動作。
因為我40歲那一年我回老家的時候,一個晚上我的70多歲的爸爸給我蓋了一次被子,我的70多歲的媽媽給我蓋了一次。這不是蓋被子,這是儀式感,他向我傳遞愛,我向他傳遞愛,儀式感。
這三個故事其實是干什麼呢?我是想給大家分享,不管是不是國際視野家,孩子的綜合素養和成長規劃不單單是孩子的問題,更不是學的問題。它是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家長,你在這個過程中你做了什麼,你怎麼做的?我們和孩子一起怎麼做的。
這裡有一句話就是說“生活就在那個地方,你活成什麼樣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說我們孩子的未來成長規劃,我們今天在每一個時間裡面,每一個節點裡面都能體現,都能做到。那麼一點一點,一次一次就完成了這個綜合素養和成長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