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教師的七個快速提升途徑,值得學習!

新教師剛剛步入新的工作崗位,職業經歷從此開始起步,如何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新的教學對象,如何實現更快的成長與成熟,是新教師努力的方向。而新教師自我成長應做好“七個基本途徑”:

一、閱讀

首先要閱讀教材,教材就是很好的讀物。

對於新教師,閱讀教材,有一個重要價值便是,能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其次要閱讀教育專著,如新課程標准、教學綱要、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以及有關教育教學論著。

再次要閱讀教育刊物文章。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較及時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們對於教育最前沿的思考,會推動你的思考和探索。

二、模仿

在教師(特別是新教師)的備課中,模仿是十分必要的。

模仿的主要途徑有:模仿優秀教案的“精妙之處”;看優質課光盤或錄像,模仿優質課對教學各環節的把握;

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處理教材、駕馭課堂。但模仿不等於“全盤照收”,更不能“拿著別人的教案去上課”。而應當結合實際的教情與學情對別人的優秀教案或者優質課重新進行組織、整合與創新,借鑑吸收別人的養分,融入自己個人的智慧與獨到的見解,達到“借智補智,借力使力”的目的。

仿課要從宏觀去把握,就是教師要重點思考別人的教案(或優質課)是怎樣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的?他們為什麼這樣去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我們新教師今後應如何去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從而反思自己備課的程序,把握備課的切入口。學會仿課是教師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環,不過,教師千萬不能“痴迷”於模仿,那樣會導致思維“僵化”,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悟課

上課前(一般在早晨起床前或前天晚上要准備)要進行准備。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學環節與輪廓、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方法的應用再熟悉一遍,將自己教學思路與預案再重現一遍,進行悟課,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只有這樣,上課時才能“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四、交流

作為新教師要積極與學科同伴就教學內容、教材處理、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在堅持自己創造性主見的基礎上,積極借鑑有經驗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分享他們的教學成果,特別是同一年級同學科教師之間,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到資源共享、教學同步、教學要求一致,這既是青年教師成長的需要,也是促進教學水平共同提高的需要。

五、反思

每一節課下來,新教師都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真的反思:教學環節與教材的處理、教學語言組織、學生學習主動性調動、教學任務與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學問題的設計、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學靈感與機智以及教學設計的科學與合理性等,並及時做好反思記錄,寫出反思筆記,從而為下一次課或下一輪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借鑑與參考。

六、幫教

學校應開展新老師之間的師徒結對活動,由有經驗、教學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和新教師結對子,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新教師應向骨干教師學習敬業精神和管理學生、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等。鼓勵新教師參加集體備課,把自己融入到大家之中,借鑑集體智慧。

對年輕教師來說,每一次集體備課,都能獲得一些新的教學信息,掌握一些新的方法,實現對教育實踐認識的新飛躍,在這個過程中,教研(科研)意識與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師素質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師體驗到了工作的樂趣,收獲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七、總結

及時總結自己平時教育教學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我們就獲得了成長。“教師成長的策略”可以說是教師個人經驗的一個總結,這個總結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也遠未完成。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