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自殺?教育的長遠目標:培育在充滿挑戰的世界裡健康向上的孩子

Dr. Kenneth Ginsburg,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專長於青少年行為和心理健康,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一)

6月7日早晨7時50分許,河北平泉一名報考2018年夏季高考的男生因抑郁從自租住樓房跳樓,經搶救無效死亡。知情人稱,這是該男生第3次報名參加高考。

(二)

2018年6月20日15時,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小十字麗晶公寓,一名女生在八樓牆外的小平台上,意欲跳樓。

15時45分,警方接到報警後,趕到現場,緊接著,消防隊帶著搶險救援車、雲梯車也到了現場。

19時15分,女孩突然對搶救的消防隊長說:“哥,我清醒了,謝謝你,我要去天堂了”。隊長抓住女孩的手臂,但沒能阻止一朵鮮花的墜落。

後經調查,該女生是在被班主任老師吳某某猥褻後,一步步被拖入絕望的深淵。

(三)

6月24日下午最後一節課17點46分左右,山西太原萬柏林第三中學劉同學在數學課堂上玩手機,其班主任褚老師從教室後門進入發現他在課堂上玩手機,將其手機暫扣。因當時已是下班時間,故老師沒有做任何處理,更沒有打罵,於17點50分離校回家。之後班主任與家長聯系,但沒有聯系上家長。放學後,大概在6點23分鐘左右這位劉同學推車與同學離校,並未發現有異常情緒。當晚,孩子在家選擇跳樓離世......

僅僅六月份陸續發生了三起學生跳樓事件,為什麼這麼多學生自殺?我們必須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今天分享Dr. Ginsburg的演講,他說到,教育的長遠目標:培育在充滿挑戰的世界裡健康向上的孩子。

如何定義成功?

我們先問問自己如何去定義成功。

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看著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麼成功?這樣做的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快樂或者成績。

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眼下的快樂而對孩子沒要求,那麼這樣的快樂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這個人本身。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松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准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我們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寬了。

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和快樂的人是什麼樣的?那不取決於你所擁有的,而取決於你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成功的成年人是這樣的

1. 有價值感和目標

2. 能修補世界,有同情心、愛心和善良

3. 努力,堅韌

4. 心系他人,珍惜與家人、朋友和社會的關系

5. 堅毅性(Grit)(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 在2013年TED演講時,給予Grit如此定義。)

6. 具有創造力和創新力

7. 有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來促進領導力和協作

8. 能聽取建設性的批評,有終生好學精神

9. 韌性(Resilience)

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短跑,我們會盡一切可能沖向終點,不籌劃未來。一旦摔倒,我們就輸了,所以我們輸不起一點的失敗。

但倘若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設的更長遠。周圍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勵,才能走的更遠。如果你碰壁跌倒,你爬起來繼續跑,尋找一條更好的路。

當然,成功也包括好的教育、職業以維持生計,但我相信,以上的品質都大大地增強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和滿足。

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韌性是從逆境中走出來、從失敗跌倒後能再站起來勇往直前的能力,是一種心態。

緊張情緒的激素是人類幾萬年進化出來的,用來幫助原始人類應對“老虎來了”這種情境。然而人類大腦並沒有哪種激素設計得正好能來應對“SAT考試”這類情境。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任何考試,任何活動,任何時刻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我們就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老虎,孩子和家長就會天天生活在這種緊張焦慮之中。

韌性

韌性的一個要點就是首先懂得什麼是該焦慮什麼是不該焦慮的。

韌性的培養有7個要點(7Cs):

1. 能力(Competence)

2. 自信(Confidence)

3. 人際關系(Connection)

4. 人格品性(Character)

5. 貢獻(Contribution)

6. 應對技能(Coping)

7. 控制力(Control)

高要求

對孩子的高要求是什麼?是成績,表現,名校,還是獎項?

高要求的定義是家長能知道孩子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家長期望孩子能展現出他們的美好天性及優良品質。重點不在於他們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於期望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各方面,有很高的整體質量。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期望而成長。要是家長對孩子有著高期望,孩子往往會為之努力。但是這裡一定要強調清楚,高要求並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全A,也不是獲獎和體育榮譽,而是擁有體諒,尊敬,誠實,善良,負責等等這些家長希望孩子所擁有的優良品性。

完美主義

為什麼完美主義不好?

因為完美主義者會:

1. 自卑

2. 怕拿B,怕不完美

3. 怕家長失望

4. 缺乏創造力

5. 怕批評與建議

完美主義是造創力的墳墓。

完美主義讓孩子感到自卑。這種孩子怕B+,怕失敗,怕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這種孩子往往趨向於躲避不確定,從而不會去考慮創新。孩子會怕嘗試新鮮事物,怕創新,怕一切未知。而真正有成就的人會覺得,能有機會從事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幸運的。

如果你讓你的孩子怕得B, 如果你的社交圈讓你的孩子怕得B,那就相當於把孩子的腿打斷了。

如果孩子怕讓家長失望,那一定有情感方面的問題。

如果家長怕孩子現在失敗,那麼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失敗得更慘,因為孩子小時候沒學會怎樣正確面對失敗。

什麼是無條件的信任?

孩子不是我們炫耀的產品。

孩子不是為了取悅於我們而追求,我們就是毫無條件地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愛他取得的成績成就。

沒有人能夠各方面都擅長。

養育成功者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長過程變成了名校申請履歷表的制作過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孩子在三十五歲會成為的人,你的孫輩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成功,他們的保障,他們的快樂,他們的創造力,那我相信我們是在談論好的話題,切中核心的話題。

亞洲大學生的自殺率正在飛速增長,其中亞裔女孩在大學的自殺率居高。完美主義在亞裔程度似乎很高。因為完美主義讓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的孩子會遭受如此的痛苦。我非常興奮和榮幸能被邀請來做這個演講,因為你們會去把我的教育思想傳播開來,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樣就可以挽救生命。

請通過社交網絡上傳播這樣的教育理念,以形成一種社會風氣,讓家長開始寒暄時不談論孩子去的哪個大學,考試成績怎麼樣,而是談論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嗎,分享親子關系。

如果我們都談論這樣的話題,孩子們就都能成長好。

家長的目標

讓孩子犯錯誤;表揚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建立閃光點,鼓勵獨特性。

家長的長遠目標——培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家長的短期目標——培養孩子好學精神。

要是家長給孩子太多壓力,孩子不再喜歡學習,孩子將來走的路也就離成功更遠。人們的成功往往是因為對學習持續不斷地熱愛。

家長的中期目標——是找到與孩子興趣契合的方向,促進對學習的熱愛。不是什麼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熱愛的方向、為之而努力的激情。

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能幫助他們,但是給他們演示什麼是對的卻很有用。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會離你更近。如果你對孩子說,我要你變得獨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獨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贏得。如果你這樣說,孩子的自我形象會很大,感到自己掌控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孩子會以獨立的自我來與家長相處一輩子。

有時候孩子表現的無情,裝作不愛家長,是因為愛我們而生的傷害。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熬過困難的時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遠離你。給孩子獨立,孩子會展翅、到處飛翔、降落回父母的窩,孩子會在一生中多次回來。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這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平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區分他們的不同。”

作為家長也有極限,孩子有時會把家長氣瘋。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提醒自己、讓自己做到的是愛孩子這個人,給自己時間好好回想一下他們到底是誰,他們的美好天性和品質是什麼,那些孩子曾經讓你感動的事、那些美好親暱的時光..…

如何了解孩子?

那就得改變你是如何看待與孩子相處的高產出時間。

如果家長誤以為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就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琢磨怎樣才能讓孩子達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績與獎項,那麼家長永遠也不會了解孩子到底是誰。

家長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是晚餐、是與孩子擁抱和親密、是與孩子平時的談論和聊天,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這才是最有效的親子時間,這樣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會讓他們興奮一陣子,但是很快他們就會喪失激情動力。家長需要讓孩子發現自我,明確思想,鼓勵他們為這個社會和世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成功的孩子。

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照顧好自己。當你照顧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則地示范一個堅韌的人、一個幸福、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一個有生活意義的強大的人是怎樣生活的。

如果我們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為中心,我們就會使四五十歲的成年人生活顯得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會對他們的未來滿懷憧憬和希望。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