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一定不要觸碰這5個雷區,千萬記住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習慣用嘮叨、說教、訓斥、責罵的手段,孩子非但沒有被我們罵醒、訓醒,情況反而變得越來越糟。如果孩子把我們的批評當作是耳邊風,或者長期在訓斥的環境中卻“屢教不改”時,問題很有可能出在我們的批評方法上。
孩子有過失時要批評,並不等於對孩子說教、挖苦、警告甚至體罰,而應該掌握一點技巧,讓孩子容易接受並且能心服口服地改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批評孩子時不小心踩到的“雷區”吧。
▼批評孩子的五個“不要”▼
1.不要當眾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注重場合。中國有個詞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沒有人前人後的概念,從不會避諱場合。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強,在很多人面前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傷害,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還可能會更加糟糕。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
“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所以在外人面前,也請給孩子留點余地,不要當眾批評指責他。
2.不要在吃飯時批評孩子
在很多孩子眼裡,餐桌是個既誘人又可怕的地方,可怕之處就是父母們常在這裡進行“餐桌教育”,不是說學習,就是數落孩子的各種缺點。
大多數父母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孩子,通過這樣的契機,想讓孩子明白更多的道理,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但試想一下,孩子邊吃飯邊聽批評,不僅會影響其食欲和消化功能,而且對這樣的批評他也是聽不進去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厭倦家裡的吃飯氣氛了。
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是家庭交流情感特別好的機會,爸爸媽媽千萬別把餐桌當講桌哦。
3.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較
最近,芒果台的節目《少年說》很受關注,節目形式類似於日本的天台告白,但與日本的節目不同,同學們去天台不是愛情告白,而是“告訴成年人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有的更接近吐槽了。
其中有個女孩提到,自己的媽媽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她所說的,是幾乎所有人在孩童時代都沒有逃過的“別人家孩子”的魔咒。
她說,媽媽總拿自己跟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閨蜜比較,這讓她很受傷。
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這麼差,怎麼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
生活中不管她如何努力,媽媽給出的永遠不會是鼓勵,而是說她很差,久而久之,她壓抑了很多不滿情緒。但這個女孩特別棒的地方在於,她能理解這是父母鼓勵她的一種方式,只是她不喜歡這種方式,所以借助節目說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媽媽能夠產生重視。
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這時孩子聽後會感到非常自卑,他們認為父母只愛別人家的孩子,不愛自己了,從而變得更加不自信和膽怯。
4.不要對孩子發洩情緒
看到孩子犯錯,父母難免心煩意亂,加上工作上的怨氣、人際關系的摩擦,可能一時氣急,對孩子大發脾氣。面對大吼大叫的父母時,孩子內心會感到害怕,精神也高度緊張。
“狂風暴雨”之後,家長最後來一句:“知道錯了麼?以後還敢嗎?”
孩子不自覺地點點頭:“知道了!”
其實孩子哪裡知道自己錯在哪、要怎麼改,因為父母歇斯底裡的時候,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想著如何逃離,到最後只是松了口氣:“好了,終於罵完了!”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在批評之前,父母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在冷靜之後,才能保持客觀公正地批評,孩子也才能明白你想表達的道理。
5.不要推開、拒絕孩子
有次看到一對母女在公交站等車,孩子要撿地上的樹葉,媽媽說很髒,不可以撿。孩子不聽,媽媽就生氣了,一邊罵著娃,一邊使勁把撲過來的孩子往外推,嘴裡還喊著:“你走,你走,管不了你,我不要你了!”隨後那位媽媽還真的扭頭就走,孩子在後面大聲哭喊著,邊哭邊追。
從娃的哭喊聲裡,我聽到了深深的恐懼,她是真怕媽媽走掉啊,而那位媽媽仍然堅持走了很遠才停下腳步,然後對著孩子吼:“你不是要撿樹葉嗎,還要媽媽干什麼?”“你別抱著我,知道自己錯了嗎?!” 孩子非常傷心,抽泣的連話都說不順了,“不……不撿了,我不撿了,我要媽媽……”
對孩子而言,最令自己難過和害怕的,想必不是批評,不是打罵,而是媽媽的不接納吧。這種方式似乎可以讓孩子乖乖就范,但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大人為什麼不讓他這麼做,反而讓他感覺因為不聽話媽媽不再喜歡自己了,這樣的認知很容易讓孩子陷入焦慮。
批評孩子時,應該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無條件接受你,我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為。只要把握這個原則,就能讓批評既產生效果,又不會傷害到孩子啦。
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您一定get到了關於批評孩子的新技能,在今後和孩子溝通時有效躲避批評的“雷區”。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如果您有育兒難題需要解決,歡迎在文章末尾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