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親近的人發脾氣,是一種教養
最好的教養,
不僅是對陌生人彬彬有禮,
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最愛的人。
很多人的教養都是兩面派。
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裡大發雷霆;
在外面舌吐蓮花,在家裡粗口橫飛。
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
楊瀾曾經問過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面要裝作彬彬有禮,不這樣做容易吃不了兜著走。而回到家裡,家人成為宣洩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擔責不必避諱,很少副作用。
《弟子規》裡說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現代都難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沒有在小時候打過架扯過頭髮,乃至互相在背後捅過刀子。
連孔子都說「色難」,意思是對家人和顏悅色是很難做到的。
習慣了互相不謙讓,長大了自然也沒有客氣的道理。
心結藏於心底,脾氣脫口而出
有時在外受氣是暫時的,挑剔所愛之人是因為心底的糾結。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描寫了父親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其中與二女兒的矛盾尤為緊張。
有一個鏡頭是女兒趴在桌上睡覺,晨跑回來的父親拍醒女兒說:跟你說過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對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兒馬上反駁:醫生說跑步對你膝蓋不好,那你還跑?
兩父女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一來二往中慢慢磨蝕。
女兒經常給父親臉色看,是因為父親不准她學廚。近乎抬槓地,女兒也經常挑剔父親味覺失調,廚藝退步。
對最親的人總是給不了好臉色,多半是對方給自己的束縛或壓力太大,或許是自己對對方的希望落空。
中國的家庭關係經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說出口。
日積月累,心結也只能越打越重。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尊重自己所愛的人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邊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好,同樣是深到骨子裡的。
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後,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我們淪落到要讓家人難堪來獲得滿足,那麼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弱者了。
有句話說:你永遠只能傷害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這是個多少有點悲涼的真理。
可是這句話又反過來鞭策著我們:你最親近的人,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