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即便父母再忙,睡前也要陪孩子做這3件事,看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太有成就感了!

現在生隨著活壓力的逐漸增大,很多家長陪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時間對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從小生活在一個有父母陪伴和充滿愛的家庭裡,孩子也更容易擁有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將來也更容易走向成功。陪伴是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養料!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隨時隨地隨叫隨到,它講求時間,也講求方法。

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曾說過,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親子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兒童成長需要發展的東西很多,但有些卻是必須的並且尤其重要的,如果在兒童成長的初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培養,“枝幹長彎了便很難扭正”,所以,即便父母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這3件事:

1、陪伴孩子玩耍

晚上,父母們陪伴孩子玩耍的方式很多,玩遊戲、讀繪本、搭積木,甚至一起唱歌跳舞都是不錯的陪伴。這些陪伴,有助孩子大腦智力的成長。

早在2000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athan . A. Fox曾經研究過一些於生命的早期在托兒所度過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陪伴,沒有從親子情感中受益,他們的腦體積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腦的灰質和白紙體積也小一些。在外在行為上,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語言發育和社交情緒方面都有問題,智商也普遍會低一些。

親子互動和遊戲,常常是孩子智力成長的重要因素!

對一個幼兒來說,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陪伴,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語言的互動、知識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們在跟父母玩耍時,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得到連結和加強……這一切,都能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育。

其實,父母才是寶寶智力成長最好的老師。與其每年花高昂的學費出去早教,不如父母陪伴孩子。沒有孩子天生就聰明、懂事,但是父母日積月累的薰陶和引導,一定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飯、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跟孩子成長最相關的生活技能。別看這些是小事情,但能直接影響小朋友的自信。義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個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後,便是自信。

年幼的孩子,當他們看到大人們在一旁忙活時,他們常常會沖動模仿和參與,因為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小小的內心已經覺得自己像大人。當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認真而執著地穿上衣服和鞋子、小手拿抹布把桌面的灰塵擦拭幹凈、活動四肢分類整理玩具、揮動短短的小手臂一遍又一遍地企圖整理被單……但凡他們能做出跟大人那樣差不多的或有差的效果,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滿足——一種通過努力而完成工作的勝任感,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而自信。

在此,給大家看一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3~6歲年齡段的幼兒提出的一些具體的指標和要求:

3~4歲幼兒:能夠在大人的幫助或提醒下穿脫衣服和鞋襪,同時,能夠把自己用過、看過的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而不是隨地亂扔。

4~5歲幼兒:要能夠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並且能夠自己扣紐扣,同時能做到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過的玩具、弄亂的房間等。

5~6歲幼兒:要能夠根據天氣的冷熱增添衣物,能自己穿鞋子、系鞋帶,也要能按照類型,分門別類的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上述標準,是由許多專家學者在對全國數千名兒童兒童進行調研以後提出來的,反映的是家長對該年齡段孩子的合理期望。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您的孩子沒有達到上述的“期望”,您或許應該試著放開手,讓孩子體驗一下自理的生活啦。

3、睡前給予孩子鼓勵

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話一點不假。每天睡前,父母的鼓勵會帶給孩子勇氣和自信,讓孩子變成更好得人。

但是,誇孩子一定要具體哦!比如:

“孩子,妳今天做的不錯。我看到妳把用過的紙巾送進了垃圾桶,而不是像往常一樣隨處扔,看來妳很愛幹凈哦!”

“寶貝,今天回到家裡,妳給媽媽拿拖鞋了,妳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媽媽心裡可高興了,媽媽相信妳以後也會經常這樣做的”。

然後再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出一些小的進步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父母們不妨針對孩子當天好的表現,特意提出來,並給孩子一點小贊揚,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同時,也能幫助孩子保持自信心,讓他在睡前帶著滿足的笑容入睡,不僅能提高睡眠質量,也有益身心健康。

一棵草的成長,尚且需要時間,更何況孩子呢?

孩子不會一下子長大,但是父母日復一日的高質量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最好的肥料!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