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者五味雜陳:台灣人國際化程度不夠 只能「乖乖去大陸賺錢」 !

魏啟林(圖片來源:中評社)

【環球網綜合報道 記者 徐亦超】前一陣島內有人討論,台灣人的英語能力不及中國大陸與韓國,明顯感受到台灣的競爭力逐漸在亞洲地區失色。對此,台灣“國票金控”董事長、台大商研所兼任教授魏啟林感嘆,當大陸推出惠台政策,而台灣的國際化程度又不夠,就只能“乖乖去大陸賺錢”。

據香港中評社6月16日報道,台大教授魏啟林表示,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韓國被打趴了,經過15年後,韓國變得不一樣,反觀台灣,1998年在“亞洲金融風暴”挺過,因為當時有中國大陸廣大的生產基地,加上語言文化相通,比韓國在陸發展更有優勢,但也因此忘掉必須創新,創新研發能力輸給韓國,現在正好是“轉型期”。

2016年托業(TOEIC)考試的平均成績顯示,韓國的平均分達到679分、中國大陸是586分,但是台灣地區卻只有534分。如何讓台灣成為英語化國家?魏啟林稱,美國智庫布魯斯金研究機構曾提出建議,美國派出大批英語老師到台灣,仿照當年日本戰敗後,派專業教師到日本,提供中小學教學,培養英語老師。台灣因為國際化程度不夠,不會講英文,不知道國際大事。

魏啟林也認為,現在至少要有第二外語,台灣的國際競爭競爭力還是輸人一等,當大陸推出惠台政策,島內人才都被挖光,又無法與國際接軌,只好乖乖去語言相通的大陸工作。他還聲稱,台灣的國際化程度越高,越能跟國際接軌,就不一定要去大陸了。

必須承認,魏啟林的話部分反映出了島內目前的客觀現實。無論是大批人才“西進”大陸,還是整體英語水平不佳,都是當今台灣社會的現實狀況。但如果將台灣青年趨之若鶩地來大陸就業的現象,僅僅看作是英文不好,或是國際化水平不高的“被迫”選擇,則未免過於片面。

事實上,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吸引全球的資金和人才,也為台灣學子提供了充滿誘惑力的選擇和機會。對比島內人才市場的就業難、“薪情”差,大陸就業機會多,也鼓勵台灣年輕人進入陸企工作,體驗陸企的文化氛圍,還能拿到較高的薪資待遇,這讓許多的台灣年輕人都開始思考自己職業生涯的另外一種可能。

“在大陸就業更有安全感”,則是許多選擇來大陸就業的台灣青年的共同感受。目前在大陸工作、之前也曾在台灣工作的台青李秉修就表示,大陸的勞動法律完善,勞動保障做的非常到位。

不僅法律保障好,大陸的工作氛圍也讓台青們印象非常深刻。曾在內蒙古支教過北大台籍博士生的張立齊用“家人”來形容工作伙伴,表示“大陸同事很熱情,像家人一樣”。他回憶,自己經常去同事家“蹭飯”吃,感覺很溫暖,“這種感覺是在台灣企業體會不到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