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學佛後的第一個毛病,懶!

文/南懷瑾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布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福德大。

《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朴,而不講細致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

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朴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

現在的東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

佛經的文學是朴實寬松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

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

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

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

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

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麼,而且也有感應呀!

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

《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

你說他空了,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

他願意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

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做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金剛經》最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

“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什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氣了。什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日清閒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閒,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什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

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經念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不要著相,盡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靜;盡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經的味道,如如不動。

什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