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統」是怎麼失調的呢?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
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也就是說,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通常孩子在12歲之前通過訓練很容易糾正感統失調的現象,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但長大後卻很一般了。
感覺統合失調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
前庭覺不良:身體活動笨手笨腳,不聽指揮,視聽神經系統扭曲,左右腦思考陷入混亂,嚴重者會有語言障礙。
-
平衡統合失調:沒有距離感,做事協調能力差,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容易跌倒,拿東西不穩,走路撞牆,心煩氣燥,好動不安,注意不集中,人際關系不良,有攻擊性。
-
觸覺統合失調:對別人的觸摸過分敏感,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黏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不合群、壞脾氣、挑食、吃手、咬指甲、愛玩弄生殖器等。這類孩子通常反應較快,IQ也較高,但由於情緒無法控制,EQ很低。
-
本體統合失調:動作協調不良,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笨手笨腳,自信心不足。如果上述3條存在問題,本體感很難健全發展。
-
視覺統合失調:閱讀困難,讀書跳行,多字少字,抄錯數字,偏旁部首顛倒等。
-
聽覺統合失調:東張西望,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感統失調呢?
有一部分屬於先天性的生理原因:
-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
-
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
-
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更多的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及人為的原因而導致的。這是我們需要討論的重點。
嬰兒時期的簡省和拔苗助長。
老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意思是寶寶三個月時會翻身;六個月會坐;七個月會來回滾;八個月會爬;一歲多才會走。
寶寶每一項大動作的發展與完成都與支配該項動作的神經、肌肉還有骨骼發育有直接關系。隨著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增強,身體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寶寶們逐漸學習並完成各項大動作。
以爬行為例。七八個月大時,孩子應該慢慢學會爬行,通過不斷努力地抬頭、仰脖子,來鍛煉前庭覺,向前爬行的過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能夠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視聽能力。
人生的頭幾年裡,大腦處於“組裝”階段,由於人的各種感覺是協同工作的,大腦負責處理紛繁復雜的感覺信息,如果大腦網絡建立不良,感覺統合不足,就會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發展。
但事實是,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現在的很多家長太著急了,不到六個月,就用被子等倚著,讓孩子學著坐;不到一周歲,就駕著小胳膊讓孩子學著走;至於爬行,很多家長認為太難看,直接簡省掉了。結果是: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日後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最終導致了前庭平衡失調;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孩子一哭就抱起來,這導致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有時候我總覺得很多家長可笑。由於養育方式不正確,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我們再拿出巨資去彌補,這是一個什麼邏輯呢?不能理解。
家長有取舍的游戲選擇。
我們小時候,孩子很小就在院子裡自己玩,拿根木棍當馬騎,登高上低的,孩子們沒聽說有這方面不足。到了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醫療衛生條件好了,怎麼反而會出現這方面的缺陷?實際上,這都是富貴養出來的。
例如:父母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髒,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面對有點高的地方,從不讓孩子自己學著登上去;買來很多電動小汽車,孩子不需走路,坐在遙控汽車裡,聽著音樂······
走路都簡省了,四肢如何發育?人的發展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整個肢體的協調配合好,才會帶來腦部的健全發育。可我們只重視孩子智力的發育,學各種文化知識,很少有家長重視這些。
平常應該多讓孩子動動手,動動腳。“心靈手巧”,反過來也成立,那就是“手巧”的孩子也會“心靈”。
平時我在縫衣服時,女兒總會看著,我告訴她哪是針鼻,哪是針眼,讓她自己學著把線穿進去。這既鍛煉了她的耐心,也練了手指的靈活度。
所以,玩具不在於有多貴,在於有意義。我從不買高級的、高科技的玩具,只會給孩子選取普通的、原始的玩具。
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
上圖,是我所住小區的一架秋千。這樣的秋千,小區裡有兩架。一處離地20公分,另一處離地50公分。
女兒在一歲半時,我選取了離地20公分的那架秋千,讓孩子自己上去。
她先是想直接上去,一看,太高。我沒說話,指了指下面的橫梁。她開始用手拉住橫梁想上去,肯定失敗啊。用手不行,自己試著用腳踩上去。
秋千結構很簡單,幾根鐵桿而成,可要想上去,兩只手、兩只腳要協調好。先邁哪只腳,手要抓住哪根鐵桿,都是有步驟的。配合不好,有時上不去,有時會摔下來。可孩子一旦自己試著上去了,她的平衡、協調感也形成了。
後來,女兒長大一些,我們又試著玩高的秋千。現在,對於這項運動,她是十分熟練的。看著其他同齡孩子還需家長抱上去,我很欣慰。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感統失調嗎?
上面這兩張圖是女兒幼兒園的一處活動器材。
別小看這種設施,幾根堅固的鐵管,配上繩子。孩子需要左右手交替地抓握繩子,還需要左右腳配合才能上去。而且兩只腳之間的距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兩只手和腳的運行速度也需要協調好。
設施的最上頭是一處橫梁,孩子想翻越過去,除了膽量,還有技巧。什麼是技巧?她自己的平衡感。
三歲的,一個小女孩,可以自如上下,風一樣的女子啊。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感統失調嗎?
我們總是以自私的方式愛自己的孩子,真正的陪伴,就是用心地在生活的細節裡學著讓她自己成長。按著正常規律的成長,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人為簡省。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游戲。而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
讓孩子回歸自然吧,學著用科學的方法養育孩子吧,這樣感統不會失調,孩子的成長軌跡更不會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