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博士:為什麼不能「打孩子」?腦科學揭曉答案!父母轉變這幾種觀念,孩子腦部發育會越來越好!

大腦的發育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境、教育、營養與疾病等,家長要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對兒童大腦發育的影響。在優先的基礎上,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良好的教育、充足的營養,大腦就會健康地發育起來。

在大腦研究學中,普遍認為遺傳提供的是基礎,生活體驗造就的是精神與靈魂。早期教育的精髓不是灌輸各種知識,而是聆聽,指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專家簡介:

洪蘭,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教育部終身學習推展委員會委員

 “虎媽狼爸”不可為 警惕不可逆腦損傷

中國人很喜歡打小孩,這一點是我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情。

我曾經去過一個政府部門,這是全市只有幾個人能考進來的地方。有一個聽眾,他告訴我說,他的孩子一歲兩個月,被他打了以後,孩子會害怕會哭不要他抱。我就花了半個小時去跟他講,不要打孩子,孩子還那麼小,話都說不出來,你打他幹什麼呢?等我演講完了,剛從會場出來,他就追出來,高聲地問我:“那幾歲可以開始打呢?”

我想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要打孩子。

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前腦,也叫做總裁腦。我們的計畫,情緒控制,策略都是前腦負責控制的。前腦一旦受傷,人格可能改變。所以我常跟家長講,不管孩子考試考的怎麼樣,絕對不能拎著孩子的頭去撞牆。因為大腦的每個部分都很重要,比如下圖中紫色和灰色交界的地方,是聽覺皮質。中國人特別喜歡打小孩耳光,你把他打傷了聽不見了怎麼辦呢?

▼大腦結構圖

即使沒有打傷,但是經常打罵孩子,引起不好的情緒也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汶川地震以後,曾經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地震發生25天之後,用核磁共振儀掃描受災人員的大腦,發現主管情緒的大腦部分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所以,我們看到,情緒可以極大地改變大腦。

▼汶川地震後倖存者腦部變化

給孩子安全感,才是孩子未來幸福的保障

惡劣的情緒會傷害孩子的大腦。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充滿安全感的情緒環境。那給孩子安全感有多重要呢?我用一個實驗來說明。

大家知道小動物,比如小猴子,小老虎長得都很可愛對不對?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都很小,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它長得可愛才能得到成年家族長輩的保護。

這裡有一個實驗,可以說明小動物最在意的是什麼。

實驗中,小猴子一出生就跟它的母親隔離開來,科學家給它一個絨布媽媽和一個鐵絲網媽媽。絨布媽媽很溫暖,但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媽媽很冰冷,但是有奶瓶。我們中國人常說有奶便是娘對不對?錯!小猴子所有時間都會掛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就連他肚子餓想去吃奶的時候,也是用腳勾在絨布媽媽身上,嘴巴伸到鐵絲網媽媽身上去吃奶瓶的。

▼小猴子吃奶時用腳勾住絨布媽媽

實驗人員發現,小猴子的媽媽們被拿走以後,小猴子馬上抱著頭縮在牆角裡,表現出非常害怕的樣子,給它再多玩具它也不要。我們看到,沒有媽媽,沒有安全感的小猴子長大後甚至是不能夠正常交配的。實驗人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讓它懷孕以後,它也會把孩子帶死。

當然,我們人類不會這樣做。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三歲的時候,每個月被打過一次的孩子,五歲時打人的概率比沒有被打過的孩子高兩倍以上。並且,將來長大後對他自己的後代使用暴力的幾率也會比較高。

情緒處理不當會導致孩子厭學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媽媽寫過一本非常棒的書。書中,她說到自己從來不曾因為兒子大提琴拉得不好就去打他。她說,如果孩子挨了打,他就會從此對大提琴產生恐懼,就可能再也不會去摸琴,他也就不會成為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所以,孩子會因為恐懼而不去做一件事。你因為孩子數學不好打他,結果他看到數學就恐懼,越恐懼越不敢學習,結果一輩子都可能學不好數學。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孩子只要喜歡就會去做,而感到恐懼時就會逃避。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

很多家長說,我的小孩喜歡說謊,說謊就要打啊。其實,道理應該反過來,你不打他,他是不會跟你說謊的。因為在人的大腦裡,說真話的時候會用比較少的血,而說假話的時候,需要編很多細節,不然就穿幫了,所以說假話要用較多的血。而我們的大腦則是天然傾向於用較少的血。也就說,大腦更愛說真話。

另外一方面,當你允許孩子犯錯的時候,孩子對於別人的過錯也會表現得比較寬容。這個寬容心就是我們大人養成的。如果我們對錯誤趕盡殺絕,不允許孩子犯錯,他就會想盡辦法去欺騙你。愛因斯坦說過:“不曾犯過錯誤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不是贏在起點,而是勝在終點

今天我要跟大家澄清兩個教條:大腦不能改變;神經細胞不能再生。前面已經講過,大腦是可以被改變的,情緒就可以造成改變。另外,神經細胞也是可以再生的。

我們看下面圖中橘色的部分,形狀像海馬的,叫做海馬回。這個部分損壞就會失憶,阿茲海默症就是海馬回這個部分受損造成的。海馬回前面有個部位叫做齒狀回,新生的神經細胞會回到這裡來。

▼海馬回

有位89歲的老人家患鼻咽癌,治療他的時候需要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以便追蹤癌細胞的擴散。注射三天後,老人家就過世了。經家屬同意解刨大腦,就發現齒狀回這個地方是發亮的,這表示他在注射完放射性的藥水後生長出了新的神經細胞。

1998年的這個實驗非常重要,是醫學界的革命性的發現,但更重要的意義還是在教育領域。人的大腦神經細胞會再生,所以三歲定終生這種話是不對的。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沒有所謂的“輸在起跑線”。我們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果學的慢一點,沒有關係。人家的孩子練一次,我們的孩子可以練一百次,總是能學會的。

有這樣一個實驗:將同一窩出生的老鼠,隨機分成兩組,注射放射性的藥水。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簡單的迷宮,另一組老鼠被設計走比較難的迷宮,走出來後才會找到東西吃。三個月後,老鼠們發育成熟。經解剖發現,走較簡單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比較少,而另一組走較困難迷宮的老鼠的大腦神經細胞較多。

蘇東坡被流放杭州的時候,研製出用文火慢燉豬肉做成紅燒肉,後來被稱為“東坡肉”。他說:“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我們家長需要對孩子有耐心。

用欣賞的眼光,建設正向迴圈

不止情緒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學習經驗、壓力和創傷都可以改變大腦。可以說,我們的大腦是在不斷地根據外界的需求改變對神經網路連接,從而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

請看這面這張圖。我們的舌頭雖然很小,可是舌頭有溝通的需求,它活動得很多,所以大腦中負責管理舌頭的區域會很大。同樣的情況,我們的五個手指本身不大,可在大腦裡負責管理它們的區域卻很大。身體很大,但是身體並不敏感,所以在大腦中所佔的管理區域就很小。

這張圖被稱為大腦地圖(Brainmap),大腦是按照人的功能的需求去安排管理區域的。如果人的一個手指被截肢了,過三個月以後,這根手指原來在大腦中的區域就會被其它手指所佔的區域“瓜分掉”,也就是“用進廢退”。

▼大腦地圖

曾經有位女明星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患了中風,她的整個左腦壞掉。因為左腦負責右半部分的身體活動,所以她的右眼戴著眼罩,嘴巴不能說話,右邊的身體癱瘓。醫生告訴她,她這輩子不可能上臺演戲了。然而她非常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因此她非常努力的參加複健。十年以後,她再次登上舞臺,全體觀眾起立為她鼓掌。

她當年受傷的時候沒有核磁共振技術,只有電腦斷層掃描,是靜態組織的圖片。發現左腦區域完全是黑色的,說明已經壞死了。後來,核磁共振的技術發明後,科研人員請她去做大腦的掃描,發現右腦運動區域接管了左腦的功能。

▼女明星生病後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大腦是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產生的結果又回過頭來改變大腦,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迴圈。

家長嫌孩子不夠好,主要是因為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先天基因不同,後天環境不同,造就不一樣的孩子,做比較對孩子不公平。

家長不能總是將自己的孩子貶低到塵埃裡,總是貶低孩子,有一天孩子就會真的低到塵埃裡。父母應該順其自然,教會孩子瞭解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用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能力,不斷進步,建設屬於孩子的正向迴圈。

▼大腦、觀念、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循環圖表

正向的迴圈會帶領孩子走向更好的結果。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