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竟然驚人地相似!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材的基石,我們成為優秀的父母,孩子才能成為出色的孩子!
——導語
01
言傳身教勝於一切
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在模仿著父母的所作所為。
父母有修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行為習慣;
而如果父母愛看書,孩子就不可能只愛玩游戲,拒絕看書學習。
就像安徽狀元董吉洋說: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也發現了,但是他們不多說什麼,而是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我看到他們都在看書,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是的,有父母做榜樣,做引導,孩子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學習呢?
所以,父母與其教育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不如先成就自己。用真切行動告訴孩子,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0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在有太多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愛包辦代替,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承擔不了這麼多的壓力,離不開父母的庇護。
那些所謂的高考狀元,其實也都是從小被父母逼著獨立長大的,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從來不幫忙。
一位清華學霸就說:“感謝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避,而是先主動思考的好習慣。”
真正懂得放手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的父母,才是真正的懂得了什麼才是自由而有意義的愛。
只有這種愛,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面對成長。
03
真實體驗遠大於想象
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說:“這個挺好的,對你有幫助。”“這個課程對你將來有好處,必須要上。”
卻很少主動的先去讓孩子體驗其中的好。
像是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就說:
“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盡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真實體驗更容易讓孩子有學習的興趣,所以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樣他才能更加的享受學習,愛上學習。
04
閱讀經典書籍,擴寬思維方式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必然有它不容忽視的理由。
每一本經典著作中,都蘊含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大家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看法,閱讀其中,則讓人的思維認知變得豐富而飽滿。
北京語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孫婧妍說:
“書讀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當然,從小的閱讀習慣也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與引導。
從小,我媽媽就非常愛給我講故事,所以我對於閱讀的喜歡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孩子對於閱讀的習慣不是天生而就,而更多是需要後天父母的引導。
所以想要有個出口成章,聰穎無比的孩子,不如就多陪孩子看看書,潛移默化的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吧。
05
因材施教,發現優劣勢
教育講究方法,同樣講究孩子。
不少的父母在看到一個比較好的教育方法時,就會習慣於用在孩子身上,卻很少考慮自家的孩子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方式。
或者從不去真正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優劣勢,就盲目地去采取教育。
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變本加厲的毀掉一個本該優秀的孩子。
反而像那些懂得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的父母,或者懂得孩子的缺點,不去觸碰雷區的,往往是最懂得教育的父母。
廣東狀元張恆說:
“我從小比較自信好強,有時還會自滿。
爸爸好像深知這一點,所以我每次取得一點成績時,爸爸除了給與肯定和鼓勵外,還會更多的潑點冷水,提醒我下漏洞。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批評式’教育。雖然說這種方式不好,但我覺得比較適合我。”
所以,有時候不是父母教育的方式不好,而是不太適合自家孩子而已。
▽
好的家庭教育總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處事方式、道德修養以及思維方式,最終決定孩子的命運。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一個成才的孩子,首先請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教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