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的來歷和傳說

屈原殉國投江

端午節的最初來歷和屈原有關,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曹娥救父投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這個故事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紀念曹娥的孝節。

伍子胥自刎表衷心

端午節的第三個故事,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的伍子胥。其父伍奢為楚平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公元前506年,胥帶兵破楚都,掘楚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仇。而夫差聽信讒言賜劍令其自殺,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五月五日祭祀

還有一個說法是,五月五日是祭祀的日子。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因此,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必須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