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知風向,築波大學教授發現多看輕小說、漫畫作品的讀者有先見之明

一些日本遊戲的國服玩家會自己調侃有「千裡眼」,因為日本遊戲進度快,國服基本上遵循日服的遊戲進度和活動安排,可以「預知」國服之後的一些活動安排和角色實裝順序。而日本築波大學系統情報系副教授掛谷英紀,通過分析研究亞馬遜上的豎屏,發現多看輕小說和漫畫作品的讀者擁有先見之明,能夠提前做出符合作品後期口碑趨勢的判斷。

掛谷英紀的研究小組基於亞馬遜的書籍評論,來分析擁有預見力的群體的特徵,在這項研究中團隊選擇的研究樣本是前期和後期口碑發生了很大逆轉的作品,在作品口碑你轉之前對這些作品做出了符合口碑逆轉之後評價的人,被認定是有先見之明,而在作品口碑逆轉之後再做相應符合口碑趨勢評價的人被認為沒有先見之明。比如2011 年武田邦彥所寫的《2015 年放射能危機》中,說2015 年日本由於輻射能的原因將變得無法居住,雖然在書籍剛出版的時候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是臨近2015 年日本並沒有因為輻射而變成荒蕪之地,書中的預測和顯示不符,這本書的口碑就急轉直下。而在書籍出版初期不被多數人迷惑,直接對此書給出低評價的讀者就可以認為是有預見力。

有預知力的評論和沒有預知力的評論在各類商品中的比例

以日語書籍為範圍的統計

根據統計發現有預見力的評論很多都出自書籍類內容,而且有先見之明群體評論書籍作品中5% 是外語書,而這個數字在沒有先見之明的群體中只有0.2%,仔細讀書而且直接讀外語書被認為對於培養人的預見力有一定幫助。而沒有預見力的群體更多的是去評論光盤商品。如果將調查的評論商品限定在日語書籍的話,擁有預見力的讀者群體中8% 的評價是對輕小說、漫畫,而在沒有預見力的讀者群體中這個數字不到5%。沒有預見力的人閱讀更多的書籍是人文、思想、商務、經濟、科學類書籍,這個發現顛覆了以往人們的認知,一般大家覺得讀這類社科文史書籍可以讓人對問題事物看的更透徹。

研究團隊由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分析了有預見力和沒有預見力的商品評論關鍵字,有預見力的評論中更多的是展現了讀者自己的主觀意志,自己對作品的主觀判斷,而沒有預見力的作品中則是更多的出現電視、媒體的字眼,是受到了媒體的引導而沒有去自己進行判斷。

另外團隊還對比代表保守的讀賣報紙,代表開放、改革的每日新聞,發現讀賣新聞的遣詞用句是單詞硬,結尾語軟,而每日新聞的遣詞用句是單詞軟,結尾語硬,這種語句單詞和語句結尾上的內部差異,在兩份傾向不同的報紙上出現,也勾起了研究團隊的興趣,這種單詞和結尾語軟硬度的差異或許是一種新的宣傳技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