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穴位解決痛證——肩痛、心絞痛、膽囊痛、痛經
針刺陽陵泉治療肩痛
取穴: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操作方法:病人坐位屈膝垂足取穴,以快速捻轉刺入,得氣後施以瀉法,每隔5分鐘行針1次,留針半小時。
在行針的同時,囑病人活動患肢,範圍由小到大,不要用力過猛,以免經筋受損。每日1次,針刺7次為1療程。
體會: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又是筋之會穴,足少陽經循行路線過肩,根據“上病下取”的原則,選筋之會穴陽陵泉治之,則能調和氣血,活血化瘀,解除經筋受阻,使患肩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自如。
《馬丹陽十二穴歌》對陽陵泉的功效做了概括:“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
2
指壓至陽穴緩解心絞痛
取穴:至陽穴,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急性胸腹疼痛發作時,醫者用大拇指尖端放在至陽穴上順時針方向不斷揉按,用力由輕到重,以患者感到穴位處有痛感為度。
一般按壓1~2分鐘,疼痛即可緩解。患者也可以自己握拳,兩臂向後擺動,用拳尖敲擊至陽穴,亦可迅速止痛。
體會:心絞痛屬於中醫胸痺、真心痛等病的範疇,多因胸陽痺阻,導致陰陽失調,氣血瘀阻所致。
督脈為陽經之海,經氣自下而上到至陽穴最為隆盛,故曰陽中之陽。
以指代針刺激此穴,可使陽氣四布,通達胸腹,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作用。陰陽燮理,氣血調和,自無胸痺之患矣。
指壓至陽穴,可以用於緩解多種急性胸腹痛,如胃痙攣疼痛、膽囊炎、膽道蛔蟲症疼痛、肋間神經痛、胸膜炎疼痛等。
患者每天用拳尖敲擊至陽穴,每次敲擊3~5分鐘,可預防心絞痛的發作,增強心臟的功能。
3
針刺浮白治療膽囊炎疼痛
取穴:浮白穴。屬足少陽膽經,為足少陽、足太陽經交會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操作方法:取右耳根上緣向後入髮際1寸處浮白穴,皮膚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快速向下平刺,深度0.8~1寸,用強刺激手法,有酸、麻、脹感後,令作伸展運動,活動右側胸腹部並對患者膽囊區作叩擊,留針15分鐘,其間行針2次,每日治療1次,5天為一療程,若未痊癒可進行針第2療程治療。
體會:膽囊炎是常見疾病,臨床按發病急緩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本病多與結石、膽固醇代謝紊亂和細菌感染有關,使膽道功能異常,膽汁淤積,排空功能障礙,刺激膽囊,使膽囊強收縮,從而引起膽道疼痛。
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部疼痛,呈陣發性絞痛,並有右肩背部隱痛,有厭油脂餐、腹脹、噁心等消化道症狀。
查右上腹膽囊區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有時可捫及腫大的膽囊。B超檢查可顯示膽囊壁增厚,排空功能減退或消失。
本病屬中醫學脅痛、結胸等病的範疇。
浮白穴是足少陽膽經、足太陽經膀胱經交會穴,具有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的功效,針刺此穴能使膽道鬆弛,有利於膽汁排出,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4
針刺精靈、威靈穴治療急性發作之痛證
取穴:精靈、威靈穴。奇穴名。精靈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掌骨間隙後緣(中渚穴直下方);威靈穴位於第二、第三掌骨間隙後緣(合谷穴的尺側)。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1寸毫針,在精靈、威靈穴處施用瀉法,中強刺激3~5分鐘,得氣時酸麻脹感傳於指尖。
一般先針精靈穴,後針威靈穴。痛不減者,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體會:《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中說:“威靈穴在虎口下兩旁岐,有圓滑處,遇猝死症,搖掐即醒。”“精靈穴在四、五指夾界下半寸,治痰湧,氣促,氣攻。”
此處所謂“氣攻”,則是指各種劇烈的疼痛。
《針灸學》中所述的“腰痛穴”位置與精靈、威靈相同,謂:“腰痛穴,手背指總伸肌腱兩側,腕橫紋下1寸處。一手兩穴,主治急性腰扭傷。由兩側向掌中斜刺0.5~0.8寸。”
治療各種劇烈疼痛,此二穴當為首選,如急性腰扭傷、結石引起的腎絞痛、膽道蛔蟲症引起的膽絞痛等均有特效。
6
針刺中衝穴治療痛經
取穴:中衝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為手厥陰心包經井穴。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操作方法:穴位常規消毒,用0.5寸毫針,刺入中衝穴0.1寸,行瀉法,不留針。每日針刺1次,3次為一療程。
在月經前1~2天或經期疼痛發作時治療,連續治療2~3個月經週期。
體會: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後或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則劇痛難忍,並隨月經週期而發作的病症。
其主要病機多為氣滯血瘀所致,治宜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心主血脈,中衝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井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針之能行氣活血,氣血流通,疼痛自止。臨床用於治療痛經一症,效果極佳,特別是一些疼痛較劇的患者,療效更好。
7
十七椎下穴針刺拔罐治療痛經
取穴:十七椎下。奇穴名。位於脊柱正中線上,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俯臥,穴位處皮膚常規消毒後,以1.5寸不銹鋼毫針快速刺皮下,進針約1寸。針刺得氣後,快速捻轉,行強刺激手法,使針感向少腹傳導,持續行針1分鐘。
然後取醫用玻璃罐拔火罐,用閃火拔罐法拔在穴位上,並使針在罐中。留置針罐10~15分鐘。經前3~5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每個月經週期治療10次。
體會: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後或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則劇痛難忍,並隨月經週期而發作的病症。
其病機是衝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氣血流行受阻,導致“不通則痛”。
十七椎下穴位於督脈,與任脈、衝脈相通,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取之可通調諸陽,經氣流通,則疼痛自止;火罐具有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的作用。
針刺火罐協同應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作用更強。
臨床用於治療痛經一症,效果極佳。特別是一些疼痛較劇的患者,療效更好。
8
針刺次髎穴治療腰痛
取穴:次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第二骶後孔中。
操作方法:病人取俯臥位,於第2骶後孔中取次髎穴,穴位處皮膚常規消毒。
取3.5寸毫針直刺入皮膚,進針2~2.5寸,待針下由沉緊變為落空感時緩慢調換針體方向,同時詢問病人有無酸麻脹感並使之傳入前陰後,行捻轉瀉法2分鐘。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天針1次,5次為1個療程。
體會:腰痛多因腎虛或感受風寒濕邪以及血瘀閃挫而成,往往傷在督脈,氣逆損血,搏於脊膂,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難經·二十九難》中說:“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督脈為陽經之海,統束諸陽,與諸陽經相通。次髎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刺之,亦有通調督脈經氣之效,故可治腰痛。
《外台秘要》中說:“主腰痛怏快然不可以俯仰”。《針灸大成》中說“主腰痛不得轉搖”其理一也。
餘早年讀大學時喜好打籃球,一次爭搶之後,腰部扭傷,疼痛難忍,不能俯仰,不敢咳嗽,只好躺在宿舍靜養。
適逢我同寢室一位同學的老父親到校探望兒子,這位老人是個老中醫,心地特別善良,見狀就拿出一根銀針,在我的臀部扎了一針。行針畢,折磨我半個多月的腰痛,竟不藥而愈。問針何穴,曰:“次髎”。
從醫之後,餘用次髎穴治腰痛亦每每見效,常常讚嘆:古人之言不虛,老醫之技高超也。
9
針刺秩邊穴治療坐骨神經痛
取穴:秩邊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臀部,平第4骶後孔,骶骨正中旁開3寸處。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3寸或4寸毫針在秩邊穴上深刺,捻轉提插,進行中強度刺激,使局部有酸麻脹重感,並向下肢遠端放射。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天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
體會:坐骨神經痛屬於中醫痺證的範疇,多因風寒濕邪客於經絡,經氣阻滯,不通則痛。
症見由坐骨神經走向即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等處發生放散性、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常因行走、咳嗽、排便、彎腰、打噴嚏而加劇。
這條疼痛線路與足太陽膀胱經基本一致,深刺秩邊穴,能疏通經氣,祛風、逐寒、利濕,邪氣去而經絡通,通則不痛矣。
故《針灸甲乙經》中說:“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也說:“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