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平衡小秘訣,居然是「偏心」大寶?不同年齡的做法也不同
古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麼兒。
的確,大多數二胎家庭裡,父母似乎總是更偏向二寶。
但如果你不想大寶變成懦弱的可憐蟲、二寶變成自私的小皇帝,那麼不妨試著向大寶“偏心”一點。
1二胎家庭中,老大更需要重視!
很多媽媽,生完二寶之後即便已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但依然會冷不丁被大寶質問:“媽媽,你是不是更愛弟弟?”
其實,類似的問題,每個二胎媽媽幾乎都會遇到。
二寶在臥室睡覺,大寶會故意把電動玩具打開,一秒驚醒二寶;
逗二寶玩,大寶會突然拿毛絨玩具使勁往弟弟的臉上壓;
給二寶換紙尿褲,大寶會把剛拿的新紙尿褲偷偷扔進垃圾桶;
其實,每個二胎家庭裡,父母的愛,就是大寶與二寶之間的天平。
父母愛得平衡,孩子相處才能和諧融洽。而保持平衡的小秘訣就是適當“偏心”大寶。
2“偏心”大寶,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很多爸媽可能會疑惑,不是說要一碗水端平嗎?為什麼還要偏心大寶?
其實,這裡的“偏心”大寶,不是指事事依著大寶,而是指在有了二寶後,父母對大寶的關注、關愛不因二寶而減少或轉移。
對於年齡相隔不大的二胎家庭,大寶處於發育的啟蒙階段,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初步建立,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引導和培養。
偏心大寶,能緩解大寶的心理不平衡
很多二胎家庭的媽媽,經常被迫充當審判官:搶奶喝、搶玩具,這些小兒科打鬧或許還能解決,唯獨大寶對二寶的攻擊性行為最讓父母頭疼難解,如:
老大在大人背後把老二的手臂擰得一塊青一塊紫;
老大用牙齒咬老二的鼻子;
老大用鉛筆刺老二的屁股...
大寶對二寶產生極端性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父母過於忽略大寶、偏心二寶所致。
想要減少大寶對二寶的攻擊性行為,就需要適當“偏心”大寶,緩解其內心的不平衡感。
保持大寶內心平定有愛,不僅對二寶的成長有利,也會讓家變得更加溫馨美好。
大寶教得好,二寶不用愁
古話說,長兄如父,長姐如母,不僅是說大寶在生活方面對二寶照顧有加,更多地是在品行道德方面為二寶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二寶從小與大寶相處玩耍,很多行為習慣都會向大寶模仿學習。只要大寶習慣好、三觀正,二寶自然不會差太遠。
反之,倘若大寶習慣差、性格差、三觀也不好,對二寶必定會產生程度不一的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通常要到孩子成年後才能顯現出來。
作為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大寶是二寶順利成長的關鍵。如果一碗水真的難以端平,那麼適當“偏心”大寶不失為一種更明智的選擇。
3如何讓大寶與二寶和諧相處?
懂得適當“偏心”大寶後,如何讓大寶與二寶更加融洽和諧的相處,還需要父母付出諸多的努力與堅持。
二寶出生前,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
對大寶來說,確立自己哥哥或姐姐的角色,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準備過程。為了做好大寶的心理建設,你可以這麼做:
1.帶大寶陪媽媽產檢,讓大寶看媽媽的 B 超報告,或是讓大寶靠近媽媽的肚子聽胎心跳,一方面和大寶講述生命的起源,進行生命教育,另一方面也讓大寶對新生命有所瞭解,產生興趣。
2.與大寶一起探討要給未來的弟弟或妹妹準備哪些東西,讓大寶陪伴你去買,增加大寶對二寶的期待。
3.鼓勵大寶幫弟弟或妹妹取一個名字,增加大寶對二寶的接納度。
4.多向大寶灌輸二寶很愛TA,期待與TA見面;即便有了二寶,媽媽對大寶的愛依然不會減少,緩解大寶的焦慮。
二寶出生後
為了避免孩子間產生矛盾或出現照顧不周的情況,二寶出生,很多父母會選擇把大寶交給爺爺奶奶或其他外人帶。
其實這麼做,並不明智。手足血脈之情,的確會讓孩子們產生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但把孩子分開帶,不僅錯過了孩子們生命初期相互陪伴的寶貴時光,還會給另一方帶來不被父母喜歡的負面心理。
因此,二寶出生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千萬不要把孩子分開帶。
當兩孩子都在身邊時,為了促進彼此的感情,你可以這麼做:
1歲前:讓大寶參與照顧二寶
二寶出生後,給大寶準備一份禮物,以二寶的名義送給大寶,恭喜大寶當了哥哥或姐姐,讓大寶感受二寶到來的喜悅。
等二寶稍大一些後,可以讓大寶一起參與照顧二寶,比如幫拿尿片、扔尿片,在沖奶粉時,幫忙把奶粉放入奶瓶、給二寶餵奶等。
1-3歲:輪流謙讓、適時獎勵、引導分享
1-3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一味讓大寶遷就二寶,會引發大寶的不滿,從而對二寶動手。
反之,若一直讓二寶遷就,則會讓大寶養成蠻橫不講理的性格。
所以遇到紛爭時最好的辦法是:輪流謙讓、適時獎勵、引導分享
另外,2-3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心理叛逆期 ,遇到糾紛,父母講道理很難有效,因此無論是大寶還是二寶處於該年齡段時,可以適當“偏心”一下。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可以先從最親近的媽媽開始,然後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小細節中。
例如,寶貝吃水果,媽媽可以問:“水果真好吃,可以給媽媽吃一點嗎?”“繪本真好看,可以和媽媽一起看嗎?”然後一步步過度到給姐姐/妹妹/弟弟/哥哥分享。有了分享意識孩子間的矛盾自然會減少。
3-6歲:幫理不幫親,對事不對人
3-6歲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也是孩子建立是非觀的敏感期。
遇到矛盾,家長應該耐心詢問原因,並給出相對公正公平的處理辦法,不把孩子拿來做比較,不說“你不乖,還是弟弟聽話”“你看姐姐就比你懂事”類似的話,這便是幫理不幫親。
6歲以後: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
孩子越長大,出現矛盾越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尤其是當孩子過了6歲以後。
父母過多的干預,不僅會影響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更可能讓孩子間的矛盾升級惡化。
與其制止孩子打架,不如讓孩子在矛盾和糾紛中,尋找和探索出適合兩個人的相處模式。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找到彼此的相處之道。
小編說: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曾說過,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就好像一個杯子,需要不斷蓄水。
在二寶出生之後,別忘記向大寶的杯子裡“蓄水”,這便是父母保持平衡的小秘訣。
最後,願勇敢生二胎的寶媽們,都能給孩子留下一個相親相愛、互相扶持的親人,也期待多年以後,他們能成長為彼此最溫暖厚實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