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捐錢就叫做布施 (布施就是種福田?)
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人在佛門裡修福,為什麼?在佛門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可是很多人到佛門捐錢之後,也沒有發財,也沒有升官,好像這個錢財白白地丟到水裡去了,那是什麼?他以不善的心去修善事,所以果報不明顯,不顯著。布施不是貪圖果報的,貪圖果報,這個心不善,不能說沒有果報,果報很小,微不足道;歡喜布施,不求果報,果報才殊勝。布施決定不求果報,果報自己就來了。如果心量大,果報還特別來得大,也特別來得快。
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捐錢,你如果也是這個想法,那你是完全搞錯了。捐錢只是布施的一種。布施是什麼意思?用現在人好懂的話,為眾生服務,那就是布施。布施,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什麼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用我自己的身體勞力、智慧,為大家服務,這屬於內財。外財要布施,內財也要布施。
你是個家庭主婦,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整理環境、洗衣服、燒飯,以前家事你做得好煩、好累,怨聲載道;現在你學佛了,明白了,知道這是修內財布施,你做得非常快樂,不會起煩惱,為什麼?你知道這是在修福,修福當然是快樂的事情!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財力、勞力,很細心地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幫父母改掉不良的習氣嗜好,這是法布施;你能夠使父母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布施從哪裡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
諸位要特別明白,佛教我們修布施,用意在哪裡?主要目的不是在修福,而是教我們把慳貪煩惱斷掉。慳貪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慳是吝嗇,貪是貪求,貪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給人,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叫慳貪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就在此地。
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求的念頭,自己有的,別人需要,自自然然布施供養,沒有一絲毫吝嗇,你的“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你修布施到家,你這煩惱的根就拔掉了。如果你修布施還希求果報,修財布施,希望得財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長壽,要曉得,你所修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福報,你不能了生死,你不能出三界。
淨空法師:養家就是布施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辛辛苦苦謀生賺錢養家,一定要曉得,養家是布施!如果你是在迷位,覺得自己是做牛做馬,賺錢來還家人的債,你憋了一肚子的怨氣,你會生活得很苦!你念頭一轉,養家是布施、是供養,你是布施這一家人,供養這一家人,你就快樂無邊!
你不曉得這是布施,不知道那是供養,你做得好辛苦!你念頭一轉,心情就起了變化,你就快樂了。這就是覺跟迷,迷的時候,確確實實是討債還債;覺悟的時候,不是討債還債,是在修布施供養。
不要以為到寺廟裡面去舍一點錢,那叫布施;對,那也是布施,但無量布施裡面,你只曉得一種。你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所作所為統統是布施、是供養!譬如,你把家裡整理得清潔整齊,讓一家人生活得舒舒服服,你是在修內財布施,你是在行菩薩道!
你在公司裡面盡心盡力工作,這是對公司的布施,對社會的供養。你能夠起這個念頭,你就自在了!你非常辛勤地工作,就算升遷輪不到自己,你也不會難過,為什麼?你以智慧、體力、勞力來布施供養,你法喜充滿,你非常快樂。何況你修布施供養,眼前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報酬,後來的果報不可思議!
淨空法師法語: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
1 佛教給我們,用清淨心隨緣隨分修福,這個福就大,這個福不得了!
2 用清淨心修福,施小得大報,為什麼?清淨心裡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一文錢的功德都盡虛空遍法界。
3 我們凡夫布施再多,得的福很小,原因在哪裡?有分別、執著。
4 有許多人出錢印經,經一印出來,還要去對一對功德名簿上有沒有他的名字,這個施得多,福很少,為什麼?他有分別執著。
5 到完全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福是盡虛空;起了分別執著,那就劃成許多界限,你所修的超越不了這個界限。
6 為什麼不把這個界限打破?施的人盡管去施,那個去造作的人,造作罪福,他個人承當,與我們不相干。
7 譬如我們印的經書,後面數字寫三千本,確實就印三千本。有很多地方不是這樣的,後面寫印一千本,實際上他只印五百本。我們出錢的人不要去查,那是他的事情。
8 我盡心盡力,隨分隨力,修的福是圓滿的;他造的罪業與我不相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9 我們只要以真誠之心、清淨之心去修福,不要去管別人的事情;管別人的事情,我們的心就不清淨,為什麼?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就錯了。
10 所以,福中之福是這麼來的。怎樣修善?怎樣修福?一定要以清淨心、以真誠之心去修,隨分隨力,決定不要勉強,勉強是錯誤的。
11 有很多人看到佛門裡面做好事,他沒錢,到處去借錢,或者是背高利貸來做功德,這都是大錯特錯,這不是佛法的本意。
12 愛面子,自己沒有錢,借錢來幫助別人,借錢來做功德,錯了,沒有這個必要!
13 佛法是教你在你能力之內做功德,不要勉強。借錢來做功德,借錢來幫助別人,這是錯誤的,這是佛法不許可的。
14 幫助別人、布施、供養,佛教我們一個原則——盡心盡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
15 我沒有錢,我去借錢來布施,這不可以,這沒有功德。為什麼?你已經有負擔了,你就有過失了。
16 我自己在生活上還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點,我能過得去,我能夠節省一文錢,這一文錢功德就不小。
17 布施不在於財物的多少,在於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誠,你的心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
18 如果你布施的錢財很多,你的心並不恭敬,並不真誠,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這就說明一切眾生都有種大福報的機會,你不知道,那就沒辦法了!
布施就是種福田!
業乃諸事起因之一,並且顯示出所做與所受之間的關聯。
佛住世時,印度有一對老夫婦,生活十分窮苦,只靠一小塊田地聊以饒糊口。一天,他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老,離死越來越近,應該利用為人的寶貴機會,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積達福德和增長覺慧的事。他們商量如何做最為妥當。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於是他們決定邀請舍利弗尊者到他們的家中接受午餐供養,然後在舍利弗面前祈禱,以得其加持。
於是,這對老夫婦做好准備,請來舍利弗,以午餐供養,陳述所願,並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後一切如常,只是當稻米成熟,他們也像別人一樣去收割時,卻發現他們那一小塊稻田所產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純金。
不久,人人都在談論金稻田,這件奇聞很快就傳到信佛的著名印度國王阿閃世耳中。他自言自語地說:“這完全不應該。我是國王,我應該是那塊地的主人。”於是他立刻命令大臣沒收老夫婦的土地,而將另一塊同樣大小的稻田賜給他們。阿閃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婦,叫他們搬到另一塊土地上去居住。但是這樣一來,沒收的金谷又變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婦移居的那塊新地上的稻米卻又變成了黃金。獲悉此情,國王說:“去,再照樣做一次,把金米沒收。”
這樣連續做了七次,每次當使者沒收了老夫婦的地,而把另一塊給他們時,都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國王得米,老夫婦獲金。
七次過後,人們特別想知道這件奇怪的事情的緣由。於是他們去見佛,把情形描繪一番,佛聽後,為他們解釋了老夫婦今生做功德與其今生得果報之間的業緣。
六度萬行,“布施”為首。布施如同在田地播種,因緣和合時,就會開花結果。然而,發心布施要有智慧,若能以清淨心供養三寶,如同在沃土播種,果實必定豐碩肥厚。三寶是度脫眾生舍離老、病、死海之堅牢船,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供養三寶,令正法久住,必能為自己及大眾開創光明的未來。
供養財富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質量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