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會考採標準參照 , 豈能一再浮動 , 形成不公不義的社會現象嗎 ?

國中教育會考粉墨登場,對於台灣所有國三生而言,這場人生第一場大型升學考試檢驗著國中三年來的學習成果。第一節社會科考試結束,一名成績優秀的學生忐忑不安地問我,她覺得題目不太好寫,可能會掉出A等級,不知道A等級的下限可以錯幾題?筆者要學生放寬心,專心準備另外四科的考試,各科A、B、C三等級乃至於A++、A+、B++、B+等標示可以錯幾題,靜候心測中心「過一段時間」公布錯題數範圍。第二節數學科考試進場時間鈴聲響起,國三考生進場後,許多老師討論起標準參照的評量方式。

「浮動式」的標準參照,人為介入斧鑿斑斑,幾點意見供參:首先,葛拉瑟(R. Glaser)和柯勞斯(D.J. Klaus)在1962年首先創用「標準參照評量」一詞。教師在教學前以事先決定的絕對性標準作為判斷個別學生學習是否達到要求的依據,從而判定其成績及格或不及格。學生分數的高低並非其重視之點,凡是符合預定標準者即視為及格或熟練,不符合預定標準者即視為不及格或不熟練。

根據國教署前署長吳清山教授所言,標準參照測驗是以事先設定的標準為基礎,判定其「及格或不及格」、「精熟或不精熟」、「通過或不通過」,不用參考他人表現來比較,具有檢定的功能。一般人參加汽(機)車駕照考試、學力鑑定考試或專業證照考試,都是事先設定標準,應考者只要通過標準即發給及格或通過證書。

其次,標準參照評量既然在事先就設定了通過門檻標準,國中教育會考一結束應該要立即公布各科等級乃至於標示的錯題數底線。不但可以讓學生們不必煎熬於錯題數的切點是否會讓自己從A等級的天堂掉入B等級的地獄,更可以避免各科等級切點的擇定充滿了人為介入的無限想像。

以近三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為例,數學課綱內容未作修訂,標準參照下的各等級分數應該一致。結果,數學科這三年來A等級的門檻分數節節高升,分別為76.2、80.5、83.65分,標準參照下卻出現門檻分數大幅變動的問題,足證試題難易度控管不力。更可怕的是,數學科這三年來A等級的人數比例分別為16.80%、15.20%、20.93%。106年數學科A等級人數比例暴增約5%,也就是約1萬名原本落在B等級的學生「幸運」躍升A等級。這樣的「幸運」來自於心測中心人為的切點所致,也平添不公的無限想像空間。因為大多數縣市多元比序先比「等級」,4A++、1B++就是輸給5A,該科有沒有A差異甚大。

去年5A人數爆表,台南市發生了5A++、沒有任何一題錯題數的學生因為體適能原始分數沒有滿分,輸給5A、體適能原始分數滿分的學生的荒謬情事。而這問題根源就在於A等級人數比例增加所造成的「幸運」所致。最後,當標準參照變成人為修正的常模參照,A等級的門檻分數、人數比例充滿了人謀不臧的無限想像。既然標準參照違背了原先的理論精神,人為切點造就後續的「幸運」與否,乾脆恢復基測年代的常模參照或是聯考時代的分數制度。

教育改革連分數排序都要動手腳,製造諸多不公不義,也難怪基層民眾怒喊恢復聯考,唯獨教改專家佯裝一切美好,指責都是你我走不出分數迷思所致!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