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養生:飲食、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一個都不能少
近代著名學者蔣維喬創立的靜坐功法,也是本專題莫乙先生少時學習的靜坐法之一。蔣維喬,號因是子,少年體弱多病,青年時期患肺結核咯血,經練功而自愈,靜坐法可以說是他練功的實踐總結。本文編者整理摘編了蔣維喬先生的《因是子靜坐法》部分內容,以供參習。
靜坐時應做到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五個方面。
飲食
古人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這句話極具有意味。食物不能過於厚味,能夠吃些蔬食更好。凡在吃飲的時候,不宜靜坐,通常要在食後經過兩小時,方可入坐。早晨起來,盥洗以後,但飲開水,空腹入坐,也最適宜。
睡眠
睡眠必須有定時,有節制,常常令神誌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入坐後,如覺得睡眠還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總之,睡眠不可過多, 也不可過少,方為合理。
調身
端正身體的姿勢,叫做調身。
在坐前,應預先把它調和好, 這是坐前調身的方法。
到入坐時,或在床上,或在特製的坐凳上,須要解衣寬帶,從容入坐。先安置兩腳,兩股交叉成三角形,兩膝蓋必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好像張弓,不致前後左右倚斜, 這是最正確的姿勢。
其次,要安置兩手,然後把身體左右搖動七八次,就端正其身; 接著開口吐出腹中穢氣,吐畢,舌抵上顎,由口鼻徐徐吸清氣呼濁氣三次至七次。吸氣畢,即閉口,唇齒相著。舌仍舊抵上顎,再輕閉兩眼, 正身端正,兀然不動。坐久若微覺身體或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這是坐時調身的方法。
-
調息
靜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調息。
宜從喉胸而漸達腹部,是為坐前調息的方法。在入坐時,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因調息的緣故,血液流通,周身溫熱。坐畢收功時,應該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恢復平時常態後,方可隨意動作,這是坐後調息的方法。
-
調心
人在未入坐前一言一動,總須要心意平和,集中,勿令馳散,久久自然容易調伏。這是坐前調心的方法。
至於入坐時,每有兩種心像:一是心中散亂,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學的人,每患散亂,練習稍久,雜念減少,就容易昏沉,這是用功人通病。治散亂的病,應當把一切放下,看我的軀體也是外物,不去睬它,專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這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大抵晚間靜坐,因白天勞倦,易入昏沉,早晨入坐,就可避免。這是坐時調心的方法。坐畢,也要隨時留意,勿再胡思亂想,這是坐後調心的方法。以上調身、息、心三法同時並用,切勿逐節分割。
文字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7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