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花錢買觀光,好好玩?如何創造旅者在遊程中的特殊印象,就得細緻的去檢視,台灣吸引人的故事,在哪裡?
昨天,行政院宣布將投入4000萬,補助到南部五縣市國家風景區觀光的團客。 這項措施,短期來看或可提高南部地區的觀光消費,但如果觀光產業僅靠內需市場,整個觀光體質未見改善,那4000萬發完之後,觀光產業還是得面對原先存在的問題:如何填補中國團客的那塊缺口?
觀光補助短期可解燃眉之急,但長期來看,要吸引外國觀光客,我們的大眾運輸、導覽介面及地方特色營造,到位了嗎? 以這次也在補助清單中的茂林風景區來說,目前經營這條路線的是高雄客運及屏東客運,如果一位日本客有興趣到茂林,但從網頁上,卻無法得知詳細的路線及時間資訊,只留下巴士站的聯絡電話。除非這位遊客想去的動機十分強烈,否則資訊如此不清楚的條件下,應該會直接打退堂鼓。 台鐵系統的標示,對於外國觀光客來說,一樣是模糊難懂,月台上的雙語資訊不清楚,上了列車,看著列車前方的跑馬燈,接下來的站名資訊都是中文,對於無法掌握行車資訊的遊客來說,充滿了忐忑不安,這教外國觀光客如何能大力推薦台灣之旅?
台灣的重硬體輕軟體的思維,在觀光產業發展上產生的缺陷一覽無遺。大型場館有了,文化內涵缺乏;大眾運輸有了,友善介面缺乏。講白了,觀光是否具吸引力,觀光產品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能否創造獨特的體驗,才是讓觀光客願意來的關鍵。 近幾年,台灣人很喜歡去日本,原因在於日本有固定時節的特色市集及展演活動,很多熟門熟路的旅者,事前就到網站蒐集資訊,要挑特定時間點,去到那個地方,看到他想看的東西。 回頭看台灣,我們獨特之處,在於從海邊到山澗,從離島到大城市,距離超乎想像的近。然而,台灣的水果、小吃、漁業捕撈及多族群文化,這些能夠吸引外國人的元素,在過去缺乏整合及橫向的串聯。 撒錢很快,但是根本上,觀光產業轉型的關鍵,還是在於得強化過去不足的交通轉乘、導覽介面及地方特色營造等軟體面的部分。
軟實力的提升,確實很難在短時間看出成果,但卻是必須一步步建構出來。 如何創造旅者在遊程中的特殊印象,就得細緻的去檢視,台灣吸引人的故事,在哪裡?政府需要資源投入的地方,不是花錢補助團客,而是讓願意在地經營、創造地方特色的人才與組織,能有發揮的空間與彈性,而非用「爺們有錢給你花、你就乖乖配合」的姿態,讓有心經營地方特色的工作者,碰得一鼻子灰後失望地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