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太多書體,會不會寫串?

臨摹太多書體,會不會寫串?

在學書法的過程中,如果所學字體過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會“串”的。相貪“多”不喜“精”的朋友多有瞭解。初學時,是一個養成的階段,雖對各家的好感度不一,有喜歡的,有非常喜歡的,有看著不錯的。

但是盲目上手的話,可能就會發生一件事。在嘗試創作的時候,我們在腦海裡首先想到的並不是“這個字如何寫,通篇更漂亮”而是“米芾這個字這樣寫,蘇軾這個字這樣寫,顏真卿這個字這麼寫過”於是這一篇字裡,我們可能把單字寫好了,但是沒有統一風格。

最忌諱的就是筆法結構上的“串”,可能這個是隸書結構,那個是篆書筆意。這就是所謂的“貪多嚼不爛”

要知道,一幅和諧的作品,一定是筆法,字勢,都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彰顯出章法的統一。米芾集古字是建立在有個人筆法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如中年苕溪帖,蜀素帖,如不常臨晉唐之人,很難看出字形大多是自晉唐法帖來。

比較代表性的就是二王,以王獻之為主,魏碑,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等等。

其中在結構上又以王獻之,褚遂良,顏真卿為宗較多。加以個人筆法的處理,才有統一風格。

初學多朝三慕四,影響之處也都在此。因為還在學習筆法的階段,並沒有一個成熟的駕馭筆的功力,所以即使是臨集字字帖,也未必能做到章法氣韻的統一。更無說是自己創作時單憑記憶的臆想了。

想要不串,少臨帖只是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轉變,一定要從“我臨過這個字,可以這麼寫,也可以那麼寫”變成“這篇風格要保持在王羲之中和清秀一路,如果是王羲之,這個字會怎麼處理”

這是思考方式的不同,轉換了這種思考方式,即使貪多,對自身的影響也不大。

筆下有根,思想也要有根。如果思想不轉變,即使只臨一個帖,也總不能避免看到別人的字,如看到米芾某字,印象特深,寫的時候下意識模仿,自然也“串”。

學習書法、臨摹很多字體,到最後不僅不會讓我們的字變得很串,很雜,相反的,這是我們個人書法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必須經歷的過程。

每一個書法家,其實都是一個雜家,一個學習書法的雜人。任何一個書法家,只學一個人的書法,是不可能成長為一個書法大師的。書法大師都是博學多才、廣泛的學習各家之長的。我們學習書法,進行臨摹學習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通過這樣的學習,來形成我們自己的風格,來讓我們的書法變得更有味道、更符合法度規範。

如果串的沒水準,寫出來的自然不入正途。如果串的有水準,就會和裴將軍帖一樣。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