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師的一節手工課,細節中見差異!
一節手工課
幼兒老師都有這樣一個感觸:每天要和孩子說很多的話,但孩子們依然表現出不講秩序、不願等待、不會合作等行為。
J老師上的這節手工課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環節設計
我們的老師:通常會采取活動前半段老師示范講解,後半段幼兒操作的方式。
日本J老師:教師講解一步,幼兒操作一步,教師每次講解時,都要求孩子們放下手中的工作。
因為這樣孩子們能更清楚地學習制作的方法,並且在這一步一步的學習中,孩子們安靜、專注傾聽和耐心、堅持完成任務的意識和習慣得到了訓練。
同時,操作時,先完成任務的幼兒要安靜等待沒完成的同伴,等待的習慣也得到了培養和實際的練習。
二、材料的准備與發放
我們的老師:通常在活動前將紙張等用品一應俱全地直接放在幼兒座位前。認為這是減少消極等待和不必要的過渡環節,並保證每個孩子擁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日本J老師:她沒有提前放好材料用品。而是抓住發放材料的契機,故意設計一些“刁難”的小問題。
1、請幼兒依次到前台領取。
幫助幼兒學習如何排隊,培養耐心等待,養成良好的社會秩序感。
2、將材料用品放在某個幼兒面前,請他(她)依次傳遞給同組的伙伴。
讓孩子們在傳遞中學習關注同伴,感受與同伴分享、合作的樂趣。
3、將材料用品放在某個幼兒面前,請他(她)自己考慮並完成分配材料的任務。
分配時,要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注意兼顧每個同伴的不同需要,而這個過程正是關注同伴,與同伴合作意識與行為的訓練過程。
4、一組小朋友各持制作所需的一種材料,由小朋友自己分成四份後發給本組同伴。
孩子們在為自己和同伴共同准備材料的過程中,也在感受著與同伴分享與合作的需要與樂趣。
反思和啟發
一、重復示范動作,重視與小朋友互動。
J老師在組織活動時,邊重復示范小朋友的錯誤行為或者預見性地演示一些孩子可能出現的不正確行為,邊問小朋友:“這樣可不可以?”“這樣行不行?”“為什麼不行?”
J老師經常使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小朋友不要做一些危險的動作,或是避免一些錯誤的做法。
而小朋友都會明白老師的意圖,在活動中引起注意,不會模仿(小班也是如此)。
作為老師,不回避學生當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敢於大膽將其放大以提醒學生引以為戒,目的是力求通過這樣的教育增強孩子的是非感,提高他們的判斷能力,轉變他們的不正確觀念和行為。
二、與家長溝通細致,取得家長的認同和配合。
日本的小朋友似乎更守規矩,非常配合老師的提出的規則和要求。
事實上,J老師說,這樣好習慣的培養,並不是由老師單方面完成的,還來自於家長的認同和配合。
J老師工作非常細致,可她並不感到累,問其原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師對孩子的要求都是被家長認同和配合的。
例如:“在淋水的活動中,我們在活動前就已經告訴家長會有這種活動,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生病,可以不參加活動。”
日本幼兒老師每天都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方式是用一個小本子,老師每天會把孩子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表現等記錄下來告訴家長,家長會在家中配合,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也得到同樣的要求。
同時,家長也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和情況寫在本子上,讓老師了解,便於老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或者是方式,從而形成全面的“家園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