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做一個爸爸或媽媽,每天跟孩子朝夕相處,面對孩子發脾氣、哭鬧簡直太常見了!孩子嘛,難免因為各種原因大哭大鬧。

不同的家長,反應和處理方式肯定也各有不同。

有些方式非常好,不僅能有效地安撫孩子,還能夠把情緒化的瞬間,當做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而有些方式……比如忍不住跟孩子發了火,即便是家長自己,過後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當時在氣頭上,那樣做很不好。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爾曼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基於多年和大量父母的訪談、實驗室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總結出四種典型的親子情緒互動類型, 分別是:

忽視型;

否定型;

放任型;

情緒教練型

接下來就詳細的解釋一下這幾種類型,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如果經過測試後,發現自己作為父母,居然屬於不太理想的那個類型,也千萬不要過於焦慮和難過,我們測試的目的,是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從而改善自己。

畢竟育兒不是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做錯了或者失策了,本來就是育兒路上的一部分,只要及時發現並想辦法改進就好。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種:忽視型

總體的特點:不去正視孩子的情緒體驗,剝奪了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機會。

舉個例子: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一大早就又哭又鬧。

忽視型家長看來:兒子的想法不可理喻,孩子離開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下午不還回來嗎?這有什麼可難過的?

忽視型家長處理方式:用零食、玩具等來哄孩子,總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趕緊停止,別再哭了。

忽視型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情緒是不理性的表現,不用搭理;

家長自己也看不得孩子難過、哭泣,孩子一哭,家長自己也很焦慮和緊張,而且特別有挫敗感和無力感。

為了避免這種感覺,不惜用物質來轉移注意,比如:

“你要不要看電視?”

“爸爸帶你去買冰激凌好不好?”

或者無意識的對孩子的情緒采取低溫處理。比如:

孩子告訴媽媽幼兒園有小朋友打了他,媽媽就說“哦,沒關系的。”;

孩子說他最好的朋友不理他了,爸爸就說“沒事,慢慢就會好了”。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這樣的做法,雖然孩子暫時不哭不鬧了,但也間接的關閉了孩子體驗情緒和認識情緒的機會,更不用說發展情緒管控技能。

第二種:否定型

總體特點:否定型和忽視型有很多共同點,區別就在於:忽視型的家長好歹脾氣溫和些,但否定型的家長,一旦孩子的情緒爆發,就會嚴厲批評,貶低甚至懲罰孩子。

舉個例子,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一大早就又哭又鬧。

否定型家長看來

首先,

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就哭,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弱點,先對孩子進行一番威逼利誘,如果孩子還是不能停止哭鬧,那就干脆就來一頓狠揍。

其次,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就哭,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不然,為什麼昨天媽媽送就不哭,今天我送就哭?於是家長可能會說,“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一個人鎖家裡”

適當的懲罰在教育中當然是必要的,但懲罰的目的一定是教育,而不是發洩情緒或恐嚇。

否定型家長希望孩子遵守規則當然沒錯,但問題就在於,一旦孩子情緒失控,家長的情緒立刻跟著失控,而且還自然而然地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家長心裡的潛台詞就是:孩子不聽話就要罰,但完全沒想過要去理解孩子情緒背後、或者行為背後的原因,完全否定了孩子的情緒。

第三種、放任型

總體特點:不但接受,而且放任孩子的所有情緒和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慈母多敗兒”。太過寵溺,不能為孩子設立行為的界限、也不能引導孩子遵守規則。

舉個例子: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一大早就又哭又鬧。

放任型家長看來:寶寶哭得好可憐,不想去是不是?那媽媽再陪你10分鐘吧!肯定第一時間妥協。既不打罵孩子也不哄騙孩子,就由著孩子的性子。結果是,10分鐘又10分鐘,同樣的事情第二天、每一天都再發生一遍。

放任型家長,可能自己曾經被嚴厲管教著長大,就想著等我有了孩子,我絕對絕對不罵他,我要絕對絕對理解他,於是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又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幫助孩子劃定行為界限。

這樣做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呢?

1、暴怒的孩子變得有攻擊性

不但用言語或者行為傷害別人,還可能傷害自己;

2、讓難過的孩子,一直沉浸在難過而無法安撫自己

對孩子來說,不知道行為的邊界,也沒有學會怎麼調節情緒,很有可能會陷入情感的無底洞中,不知道如何走出來,他的內心會更加恐懼,時間長了,難以解脫。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3、就是無意中鼓勵了孩子對特權的要求

等他長大了,往往會自我為中心,行為表現的沒有規矩,負面情緒強烈、又無法自控。你會想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嗎?

第四種:情緒教練型。

總體的特點是:認可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為孩子的行為設立界限,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一大早就又哭又鬧。

情緒教練型家長看來: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心情可以理解,有問題的是:孩子因為心情不好,就大哭大鬧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權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表達情緒的行為可以做得更好,更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

對孩子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從區分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開始的。如果孩子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那父母要對這種行為立刻叫停,讓孩子重新選擇

更合適的行為表達情緒。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來聽聽這段模擬對話。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可以借鑑了。

孩子:我不想去幼兒園!

情緒教導型家長:你不想去?為什麼呢?

孩子:因為我想和你待在家裡。

情緒教導型家長:是這樣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幾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裡,一起玩,我一點兒都不想趕著出門。但你知道嗎?我對辦公室的同事們承諾過,會在 9 點鐘到,我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孩子: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情緒教導型家長(撫摸孩子的頭):我很抱歉,寶貝兒,但我們不能待在家裡。你心裡是不是覺得很失望?

孩子:是的。

情緒教導型家長:還有點傷心?

孩子:嗯。

情緒教導型家長:我也感到有點傷心,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想想明天,我不需要去上班,你不需要去幼兒園,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麼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動畫片。

情緒教導型家長:不錯,那一定會很棒。還有別的嗎?

孩子:我們能去公園看長頸鹿嗎?

情緒教導型家長:我覺得可以。

孩子:樂樂能和我們一起嗎?

情緒教導型家長:可能吧。我們得問問他媽媽。好了,現在我們出發吧。

孩子:好的。

父母用這樣的回應方式,不僅為孩子的行為劃清界限,同時,還能夠理解孩子的情緒,重視情緒的力量和價值,並相信自己能正確地表達情緒。

這就是一個特別正面的示范,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了榜樣。

如果你成長過程中,出現過這樣一個情緒教練,你一定更相信自己的情感、更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信自己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面對困難和問題也充滿信心。

我能不能教出好脾氣的孩子?測試一下:我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

反之,即便長大了,成年了,也不一定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成年人,如果心情不好,就必須喝酒、抽煙、去商場買東西血拼、通宵玩游戲等等,總之,一定要借助外界手段,而且還是對自己或他人有傷害的的手段,才能使自己感覺好起來。

如果有更好的辦法,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情緒低落的時候,也做這樣傷害自己的身體的事情。

希望你可以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