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過敏離寶寶很遠,這些常見「小毛病」都是過敏征兆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就是關於花生過敏!
一位醫生答主敘述:有個患者本來就對花生過敏,卻在沒有醫學常識的母親錯誤對待下,最終發生急性過敏、多器官衰竭致死的悲劇。患者母親一直信奉“過敏不存在,醫生是騙人的,孩子吃了不舒服,多吃幾次、頻繁吃就好了”……的錯誤觀念,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過敏這個病,在沒有急性發作之前,好多人都對它不夠重視,但如果放任不管,後果卻會超出你的想象。
過敏,已經被稱為”21世紀最具流行性的疾病之一“,而且它特別愛找寶寶的麻煩。中國疾控中心對我國33個城市0~24個月的嬰幼兒過敏性疾病症狀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比例為40.9%,其中因為食物過敏的孩子佔比很大!
那麼,食物過敏到底是什麼?寶寶出現哪些表現提示有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又該怎麼治療呢?今天,我們就好好說說食物過敏這個話題。
食物過敏是什麼?
食物過敏是指人體進食某種食物時,由這種食物或其中的某種成分引起的對人體有害的免疫反應,從而引發的一系列症狀。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成分是如何引起過敏反應的:
食物通過食道、胃進入腸道,而腸壁的細胞之間並不是嚴絲合縫的,都存在著間隙。如果未經消化的食物顆粒通過這些縫隙到達血液系統,就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細胞產生很多IgE抗體,當這些抗體累積到一定量,免疫系統會將食物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從而使身體產生不適。
那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過敏反應呢?全靠腸壁表面附著的細菌和黏液,它們的存在,好比是給腸壁罩上了一層保護膜,食物顆粒無法通過腸壁縫隙,也就不會發生過敏反應了。
但寶寶和成人不大一樣。在剛出生時,寶寶腸道內是沒有細菌的,而腸道菌群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在建立之前就給寶寶接觸了這些致敏的成分,或者在建立之後人為地破壞了腸道菌群的平衡,比如總是給寶寶用消毒劑清洗日常用品,用濕紙巾給寶寶擦嘴擦手等,就會讓食物顆粒輕而易舉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引發過敏。
出現哪些症狀提示寶寶食物過敏了?
如果寶寶嘗試一種新的食物後,身體出現了以下反應,應該考慮他是否對這種食物過敏:
●眼睛、嘴部水腫;
●皮膚症狀:如濕疹、蕁麻疹;
●腸胃不適:如嘔吐、惡心、腹痛、腹瀉、便秘;
●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喘鳴、呼吸困難等;
●甚至出現血管擴張,頭暈和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
這些過敏症狀出現的時間,從接觸食物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均有可能,但一般不超過72小時。如果寶寶吃了某種食物72小時之後才出現腹瀉、濕疹等症狀時,多半不是因為過敏,家長要考慮是否由其它原因引起的。
另外,食物過敏的嚴重程度,不受吃進去食物量的影響,只要是吃了自身過敏的食物,哪怕只是一顆花生米大小,也會出現“瀑布式的反應”,就像瀑布飛速流下一樣,反應迅速而強烈。如果孩子有時候吃海鮮過敏,有時候就沒事,很可能與自身過敏體質無關,而是食物不新鮮造成的。
食物過敏有必要去查過敏原嗎?
不建議2歲以內的孩子或出現過敏症狀小於6個月的孩子,去查過敏原,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1、過敏原檢測結果未必准確
現在醫院進行過敏原檢測常用的方法是:皮膚點刺試驗和血液免疫球蛋白E(lgE)檢測。
1)皮膚點刺試驗
皮膚點刺試驗將過敏原試劑點刺於挑破的皮膚表皮內,觀察皮膚的反應情況。如果寶寶進行測試前服用抗過敏藥物,會影響結果的准確性。
2)lgE血液檢測
lgE血液檢測是直接測定,不受藥物影響。但是,lgE的量需要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才能檢測出來,所以對於2歲以內的孩子或出現過敏症狀小於6個月的孩子,采用這種檢測方法未必准確。
另外,血液檢測需要用到的試劑都是人為加工出來的,未必和寶寶日常吃的食物所含成分完全相同。比如,要做一個花生過敏測試,試驗中選擇的用來做試劑的花生產地、品種可能和寶寶日常吃的會有差別,這就會對試驗結果造成一定偏差。
2、孩子的免疫系統不斷完善
2歲內的孩子正處於免疫系統建立和成熟期,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因此這期間的過敏原檢測結果,也無法如實反映孩子的真實過敏情況。
那麼,有什麼不限制年齡和過敏時間的檢測方法嗎?
世界過敏學會將“食物回避+激發試驗”定義為食物過敏檢測的金標准。對孩子而言,這種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最准確;對家長而言,這種檢測方法最簡便易操作。
“食物回避+激發試驗”做法:孩子吃了某種食物→出現了過敏症狀(一般在進食72小時內)→停止進食該種食物→等待孩子過敏症狀完全消失後,再喂食這種食物→如果孩子出現了和之前相同的過敏症狀,基本可以認定孩子對這種食物過敏了。
對某種食物過敏,以後還吃不吃呢?
1. “少量添加寶寶過敏的食物可以增加寶寶的適應性,吃著吃著就不過敏了吧?”
這種做法不可取!
食物過敏不同於一般的消化系統疾病,它本身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錯誤應答。如果在明知過敏的情況下,還堅持“以毒攻毒”,給寶寶吃誘發過敏的食物,持續的過敏原刺激會讓寶寶的病情更加嚴重,就很可能會出現咱們開篇講的那種嚴重後果!
2. “既然過敏,我們就不吃了唄,免得以後又過敏遭罪!”
這種做法也不可取!
如果確定某種食物確實是引起過敏的真正原因,應暫時停止食用這種食物,及含有這種食物成分的相關食物,但並不意味著一直不能吃。
前面講到了,導致食物過敏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食物,而是免疫系統。寶寶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加不斷完善,過敏程度也會逐漸改善甚至消失。因此,家長需要對寶寶定期進行食物過敏原的重新評估,根據結果和醫生的建議判斷是否需要繼續回避該食物。千萬不要因噎廢食,為了避免寶寶發生過敏,一直不給寶寶吃這種食物,或者人為延遲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不然寶寶無法獲取全面的營養,反而影響生長發育。
食物過敏使用抗過敏藥物管用嗎?
寶寶過敏後,可以使用抗組胺的藥物進行治療,但它只能緩解過敏的症狀,不能逆轉過敏的反應過程。簡而言之,就是治標不治本。
打個比方,農田裡有很多雜草,放一把烈火將其燒掉,雖然暫時看起來沒有雜草了,但埋在地下的草根過一段時間又會冒出來,用抗組胺藥治過敏就是這個道理。
食物過敏首選脫敏治療嗎?
目前,國內的醫療機構還沒有針對食物過敏原的脫敏治療。美國及歐洲的某些免疫治療機構有針對食物性過敏原的脫敏研究,但還沒有出現標准化的食物性過敏原的制劑。因此,針對食物過敏,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我們還是建議進行食物回避,比如,寶寶對蛋清過敏,那就不要吃蛋清,以及含有蛋清成分的食物。
最後總結一下:
寶寶出現濕疹、腹瀉或嘔吐等疑似食物過敏症狀時,應采取“食物回避+激發試驗”檢測寶寶是否出現了食物過敏。一旦確定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應立即停止該種食物的攝入,日後根據寶寶的適應情況再決定何時恢復添加。
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輔食應該繼續嘗試添加,以免寶寶失去接觸更豐富食品的機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
最後,如果寶寶一直對某種食物有明顯的過敏反應,應該考慮用其他營養組成類似的食物代替,保證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