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前讓孩子學會這3件事,比上補習班更重要!
當今社會,父母中間都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就學拼音、學英語、學數學、學詩歌、學朗誦、學繪畫、學舞蹈……三四歲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玩具、游戲,拿起了對他們來說艱深難懂的課本。
但是讓孩子這麼早就接觸如此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超前學習就真的有用嗎?
各位家長需要明白:童年是一場旅程,而非一次競賽。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其實,孩子在8歲前學會這三件事,遠比上多少補習班,考多少分更重要!
1.學會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很多家長都會在後台問豆媽平時孩子做作業或者起床都要家長多次催促才能完成,生動解釋了什麼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豆媽的建議是:不要管他。
正式因為平時家長管的面面俱到,才讓孩子沒有自我負責的意識。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責任,也就沒有自己監督自己的意識,孩子永遠也長不大,永遠都在催一下動一下的惡性循環裡。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負責。
孩子不想吃飯,那就不要追著喂,也不要怕他餓,這是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過程;不願意起床,那就讓他遲到,經歷過就會明白。
自己的玩具、書本要自己每天整理好,父母不要代勞,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明白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那上學之後自己的作業也會自己完成。
事情都是小事,但其實在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只有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才會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才能自發、主動地去學,而不是為了父母。
2.學會求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有求知欲的表現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所以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比起一味地去讓孩子去上名目繁多的補習班,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才更為重要。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如果過度教育,會使孩子長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提前學習知識其實是違背學習規律的,無異於拔苗助長。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孩子靠自己雙眼雙手探索來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同樣,自己主動學習求來的知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3.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德國出色的幼兒教育。
德國非常注重孩子的幼兒教育。在幼兒園裡,孩子會跟著老師去參觀學習各類職業者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警察、消防員甚至快遞員,也會跟著老師去農田裡一起摘南瓜,體會勞動的辛苦。
三年後,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擁有了超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我們,大多數都是家長事事包辦代替,導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機會。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無法培養自理能力,這樣的孩子,未來令人堪憂。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以上這三件事比起上補習班更為重要,一定要教給他們。因為擁有這些能力和意識的人,才能保證生生不息的學習熱情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