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幫孩子建立這3大學習習慣,否則孩子入學後,家長會備受煎熬

龍應台: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們都知道,孩子6歲前,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塑性最強。但是我看到身邊太多焦慮的父母,都是在孩子早期教育時,陷入知識學習的誤區裡,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忽略了比起學習知識,學齡前的孩子,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先打好根基,再學什麼都不晚,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也是我一直在教育叮噹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的。

那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什麼?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總結了一下,比如孩子上小學後,識字難,理解能力差;主動學習能力差,沒有父母的輔導,就不會好好寫作業;學習拖拖拉拉,完全沒有時間概念……

可以把這些最典型的教育難題,歸為閱讀習慣、自主學習、時間管理這三大習慣沒有做好。

孩子入學前,如果把這三大學習習慣沒培養好,那到了小學,孩子家長都會倍感煎熬。

1、培養以書為伴的閱讀習慣 ico

春節假期,有機會接觸到很多親戚家的小孩,發現了孩子們的一些“明顯差別”。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從小沒怎麼接觸書,長大後對看書就完全不感冒,我給他們買書看,基本上是買一本費一本,心塞得不要不要的。

相反,我小侄子因為從小就洗腦我哥嫂給他看書,所以一直很喜歡看書。寒假別的孩子都在看電視,他也能不受誘惑,躲在角落裡看書。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愛閱讀的孩子和不愛閱讀的孩子,在學習上就呈現出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

孩子愛閱讀到底有多重要?

尹建莉曾說過:“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古今內外各種社會生活、傾聽了各家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同時他會有自己獨立見解,很少會陷入盲從和愚蠢。他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沒有真正不愛讀書的孩子,只是閱讀習慣是需要花時間培養的。

閱讀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一般來說,0-6歲是孩子的閱讀黃金期,越往後難度就會越大。並不是說小學前沒有培養出閱讀習慣的,以後就一定不愛看書了,而是你想再讓他看書,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怎樣培養閱讀習慣?方法很多,我說說最基本的幾點啊:

1)有固定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時間,讓孩子可以常常與書為伴。

就像在我家,書別分散在多個角落,保證叮噹隨手可取;每天保證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睡前半小時)再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給孩子讀書。同時我們也會以身作則,用閱讀帶動閱讀。

2)挑孩子感興趣的書,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

我越來越覺得,想讓孩子喜歡看書,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書開始。比如叮噹最愛飛機,我就把關於飛機的書都買回來,只要他願意看,我就一直講。

閱讀興趣培養起來了,再從飛機主題延伸到他喜歡的汽車、恐龍等主題上,再接著是故事書……

只有他真正感興趣的書,他才會反復地認真去讀,從而培養專注力和耐心。

3)增加閱讀的廣度,鞏固孩子的閱讀習慣。

孩子的閱讀,要重“質”,也要重“量”。

在量的積累上,讓孩子去發現更多感興趣的書,增強閱讀興趣,進一步鞏固閱讀習慣。

4)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在一定量閱讀後,父母要引導孩子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來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去注意書裡的細節,不斷重溫、鑽研某一本書。

還可以用多種形式去加深孩子對書本的認識。比如去看由書改編的電影、動畫片;或者父母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去演繹這本書的內容。讓孩子對於閱讀產生源源不斷的“新鮮感”,不斷加深認識。

2、培養內驅動的自主學習習慣 ico

有個朋友跟我說,從女兒一年級開始,她每天晚上就陪著孩子寫作業,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她都會耐心的講解,直到孩子聽懂為止。後來她發現,如果她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的作業就會出現很多錯誤,似乎並不會學習。

父母長期陪寫作業,有很多壞處。就像我朋友的女兒,經常在媽媽的幫忙下,不會的很快就被媽媽給出答案了,缺乏了思考力的鍛煉。同時,也因為經常在媽媽的幫助下,形成了一種 “習得性無助”,覺得沒有媽媽自己就做不成任何事情。

此外,這種“自上而下”的壓迫式學習,也會讓孩子感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從而形成一種被動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學習之路終究是要自己去走,越早學會自主,對他越有益。

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就是在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漸放手,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這裡重點來了。什麼是內驅力?就是孩子出於內心需要,產生一種做事的動力。

可能你們會覺得“內驅力”看起來專業又抽象,無從下手,那我們看看著名的動機理論心理學家Deci和Ryan是怎麼說的,他們把內驅力歸納為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勝任感。

如果這三個心理需要得到滿足了,那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提高了。

1 )歸屬感 :即使我做的不好,我依然被愛

想要孩子有“內驅力”,那首先就得讓孩子有力量!

現在孩子營養這麼好,腦子又聰明,許多孩子缺乏“內驅力”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太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害怕”和“對抗”上。

而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停止孩子的這種“害怕”與“對抗”。

“無條件的愛”並不是無條件縱容孩子犯錯,而是我們要堅定地要求孩子改的同時,也要溫柔地向孩子表達愛。

●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媽媽會永遠愛你,但你要把作業寫好”

● “打人是不對的,爸爸會永遠陪著你,但你必須去向同學道歉”

讓孩子感覺到,即使我做的不好,但爸爸媽媽依然愛我,願意陪我改變,這將是孩子下次還願意去嘗試,去行動的動力,在學習上碰到困難,也會更加勇敢。

2 )自主感 :我是個有力量的人

如今家庭教育中最大的一個問題之一便是:說孩子什麼都不會,又什麼都替孩子做。

這在無形中,就剝奪了讓孩子體會自己能力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內驅力”發揮的機會,養成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

如果讓孩子從小更多地體驗自己的力量,我建議從以下兩點做起:

有時候想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我們首先要控制的是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的衝動。

在合理的難度範圍內,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與鼓勵,而不是替代與包辦。

當孩子發現父母真的沒有要幫自己,自己哭也沒用,他們自然就會改變想法,開始思考怎麼自己解決問題,啟動自己的“內驅力”,將來學習碰到問題,也會習慣自己去解決。

其實,多鼓勵孩子“提問”與“探索”

孩子都喜歡問各種奇怪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能煩,因為這正是孩子“學習內驅力”的萌芽——孩子想知道知識才問。

我們一定要抱著愉快的態度去努力的回答孩子,在有時間精力的情況下,陪伴鼓勵孩子一起通過實地探索,翻書,問人的方式去找到答案。

許多孩子成績為什麼差,正是因為“不懂又不想問,不好意思問”,不會的越來越多,便乾脆放棄。

在“提問”與“探索”的過程中,會養成孩子“有什麼問題就一定要去搞明白”的習慣,以及留下“好學是好事”“學習是快樂的”的印象,非常有利於孩子“學習自覺性”的發展。

3、培養好時間管理習慣 ico

經常觀察,還發現了個很普遍性的問題,就是孩子們喜歡各種拖拉,磨磨蹭蹭,這個估計是最讓家長頭疼又無計可施的教育難題。

仔細一琢磨,其實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們太著急。

也許上述方法都不一定奏效,但這世上真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去和孩子較勁!

你如果說孩子吃飯慢影響身體,我想說:情緒才是最影響孩子健康的的因素,胃病多半都是心情引起,較勁並不能解決問題,親子關係的好壞才是育兒的基石。

在教育孩子這事上,真不需要“精細管理”,更不需要“標準化操作”。

當我們抱怨孩子的磨蹭打亂我們的節奏時,我們其實也並沒把孩子的節奏放在眼裡,總是簡單粗暴的希望通過催促讓孩子與自己同步。

常常被催促、被打擾的孩子耐心差、易煩躁,你的催促也許能取得一個短暫、表面看令人滿意的結果,卻會永久損害孩子的心靈。

為何我們就不能讓孩子看完那一點他愛看的動畫,這些看似無聊幼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他們生活的樂趣。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每一次洗手都是一樣,孩子卻能感受其中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溫度,水流的大小,孩子沒有在浪費時間,對於他來說,一切的是新奇的,他正在細膩的體驗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

正如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的:“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讓我們尊重孩子的節奏,覺察自己的焦慮,讓孩子在一次次“慢慢來”中從容的成長,享受生活的點滴,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智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