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實用的幼小銜接方法!理論少,干貨多哦 !能被老師批評, 也是一種幸福!
到了大班,老師和家長就格外重視幼小銜接工作,可有些家長同樣的也在擔心:幼兒園什麼都沒有學習,怎麼上小學?可在小學老師的心裡卻認為:幼兒園都教了,學生應該都會了呀~
那作為幼小銜接工作重點的幼兒教師要怎麼做?網上的答案有非常多,大多說的較為寬泛,有沒有更加實用的方法?今天我就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情況,來介紹一下幼小銜接內容的主要方法:
一、發揮家園聯系欄的作用:
每個班級都有家園聯系欄,作為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媒介,我們可以怎麼做?
🌻1. 問問家長需要:針對幼小銜接工作,爸爸媽媽說一說。(可以發放意向小學調查表,了解家長的需要,內容可以涉及意向小學,環境介紹,老師心理有個底,家園溝通也更有針對性,在進入小學前的一些准備也可以和家長溝通)
🌻 2. 問問小朋友需要:小朋友們知道小學有什麼嘛?那麼你們上小學要做哪些准備?
例如:小朋友告訴我她想自己扎頭發,那麼我們可以將梳頭的工具投放在美工區,讓幼兒自己編辮子;也可以投放紅領巾,讓小朋友自己系紅領巾體驗當小學生的感覺。
二、在做了相關准備後,我們要明白,進入小學前我們真正要留給孩子的是什麼?
其實,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 1. 閱讀習慣:在圖書館看書就要安靜,我們在班級可以以小組閱讀的形式制造圖書館的氛圍,逐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做法要求:區域活動時都會有兩個老師共同協作,此時就可以以小組教學的形式進行故事分享或是共同閱讀。
🌻 2. 傾聽習慣:習慣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幼兒園我們會經常聽到老師說孩子回答問題時喜歡插話搶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因此在幼兒集中活動中,我們盡量明確回答問題要舉手的要求。
🌻 集中注意力:到了小學,上課的時間加長了,大班集中活動時間最多30分鐘,小學一節課就有45分鐘,而且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那如何保證幼兒的學習效率呢?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到小學去體驗小學的上課模式,讓幼兒體驗後並進行分享,讓幼兒提前有經驗准備;在平時,棋類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頭腦靈活度,同時可培養幼兒的集中能力,因此可在益智區投放棋類的相關材料。
三、生活習慣:
🌻 小朋友自己刷牙、洗臉,自己穿衣服,能夠自己收拾東西,能夠自己系鞋帶等等。
🌻 小朋友遇到事情能夠不怕苦難,想辦法解決,采取協商、分享等方式。
四、技能准備
🌻 正確的握筆姿勢:孩子進入小學前並不需要懂得多少的知識,小學會教授,提前強壓幼兒學習,只會讓其失去學習的興趣。
🌻 認識時間:幼兒園的集中活動課程中有關於《認識時鐘》的內容,教師在讓幼兒初步了解之後還可以滲透到一日生活中,如每日入園值日生要照顧自然角的植物,記錄表上有著記錄的時間;在進行下一個活動環節的時候可以提醒幼兒時間;午餐時間幼兒吃飯時可以提醒幼兒指針走到哪裡你們要做什麼,增強幼兒的時間概念等等。
🌻 交往能力:幼兒到了小學進入到新的環境中新鮮與陌生的感覺並存,那麼如何盡快幫助幼兒適應呢?可在日常活動中要多多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引導幼兒提高交往的能力,同時與好朋友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有可能小學念同一個地方);同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可多帶幼兒到外面去認識新的親戚朋友,鄰居朋友等等。
總之,上小學家長和老師的重視是應該的,但是過於重視,提前給幼兒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卻是沒有必要的,幼兒有興趣可以讓其參與,如果是為了所謂的輸在起跑線而強加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幼兒不僅不會有興趣,還極有可能轉變成厭煩情緒。
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對一句批評有如此激烈的反應,難道真的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被誇大的孩子都太脆弱麼?
”
能被老師批評,
是一種幸福!
能被老師批評,是做學生的幸福。當時不理解也無法認同。但等到自己從事教育行業,才明白這句話的真諦。不懂的話,先來看看墨子和耕柱子的這則小故事。
在《墨子怒耕柱子》中講到,墨子對他的門上耕柱子感到生氣,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好的地方嗎?老師為什麼只對我生氣?”
墨子說:“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覺得是要鞭策馬,還是要鞭策牛呢?”
耕柱子說:“那我當然鞭打好馬了。”
墨子說:“為什麼要鞭打好馬呢?”
耕柱子說:“馬兒跑得快才值得鞭策。”
墨子說:“我也認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才生氣啊!”
耕柱子幡然醒悟,虛心地接受了墨子的批評。
家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夢想,老師也有恨鐵不成鋼的失意。正是因為老師對孩子是用心的,期待孩子更好,才會扮黑臉批評孩子,而那些不管孩子,不聞不問的冷暴力才是最可怕的教育。
有表揚,有批評,才是負責任的好老師!
不犯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正是因為他在犯錯的過程中,有人給出了正確的引導,甚至是批評,他才能“改邪歸正”。
現在很多人推崇賞識教育,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是“你真棒!”“你太厲害了!”,把這些話掛嘴邊,進行無原則的廉價的所謂“賞識”。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這樣做的後果,很容易導致孩子過度自我膨脹,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再也無法接受一點批評意見,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
其實孩子做了錯事,恰當的批評是非常必要的。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發展認知的時期,開始認識自我與外界。這個時候,作為老師和家長,就該讓孩子知道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該批評的地方就要批評,該表揚的地方就表揚。這才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而不是一味地溺愛,抱著他哄,這樣孩子永遠無法長大。
孩子在幼兒園被批評,
家長該怎麼應對?
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了,看到孩子委屈兮兮地流眼淚,爸爸媽媽都很心疼,這也能理解。但家長也要理解老師的苦心,沒有無緣無故的批評,總歸是孩子有了錯誤的行為才被批的。而且未來的道路還長,如果老師的一點批評都受不了,那孩子還怎麼面對社會上更多的困難呢?
家長要正確看待老師對孩子的批評
三部曲
1
理解
老師的批評,是另一種愛的表達,也是促進孩子發展的一種手段。能意識到這點,家長心態就會平和些,采取正確的方式去對待老師的批評。
一般情況下,家長安撫下被批評的孩子即可,如果要找老師溝通事情原委,應從事情本身出發,真誠聆聽老師對孩子“錯誤”的分析,理解和尋找老師批評的價值。
當家長認為老師的批評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時,可以就自己認為不妥當的原因和老師進行探討。如果老師是一個民主的教育者,會很樂意與家長交流,家長也能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老師了解什麼方法是最有效的。
2
換位
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去看孩子的“錯誤”,然後審視老師的“批評”,有助於家長理解老師的立場,理解老師的“苦心”,對於一些批評方式上的欠妥就能多一份寬容。想想自己在家裡面對一個娃的時候,都忍不住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在幼兒園裡,老師要每天面對二十多個孩子,難免有失去耐心的時候。而且老師只是老師,不是孩子家長,不能事無巨細的關注每個孩子的內心。所以,我們不能要求老師像我們自己那樣對孩子。
3
配合
作為家長,應該敢於接受孩子的“犯錯”,積極與老師配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認同老師的批評後,就要配合老師。有這樣一個反例,一個朋友的孩子被批評,回家哭著說沒有小紅花拿了,媽媽就哄著說:“寶寶不哭,那小紅花有什麼了不起的,明天媽媽給你買上一堆。”如此教育,不僅使老師的批評失去意義,與老師的教育背道而馳,更是在放縱孩子肆無忌憚地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