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是重病前兆?三處穴位教你祛濕氣!
汗與健康聯繫。夏天天氣炎熱,出汗是十分正常的。但有些人出汗少,有些人卻出汗特別多。那麼出汗多是什麼原因?下面專家解析汗與健康聯繫,一起來看看。
出汗與氣候、運動、情緒或藥物無關者多是機體的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素問·評熱病論》說:“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
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所以,夏季裡,人們應及時補充流質和適當的鹽分。
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兩種體質注意辨別
1、陰虛。出現面部潮紅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等症狀,中醫判斷是陰虛體質。飲食上,選擇雪梨、百合滋陰,要少吃薑蔥蒜和羊肉,也可以喝西洋參泡水。
2、氣虛。中醫判斷,身體容易感冒發燒,很虛弱。飲食上,選擇羊肉、山藥調理。或者溫補食物,燉雞湯、骨頭湯,補氣補血,緩解氣虛的症狀。
三處穴位可以排濕氣
1、極泉穴。屬於心經的關鍵穴位,位於腋窩頂部,腋動脈搏處。經常揉一揉,可以去心火,撥動不少於36次,一日兩次,可以起到修復睡眠和緩解心臟不適,許多人有心悸、胸悶的,可以按一按這個穴位。
2、曲池穴。它是大腸經濕濁之氣聚集地,位於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肘橫紋外側端。此處穴位,用於治療肩周炎、高血壓、尋麻疹、流感、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腸胃炎、甲狀腺腫大、上肢癱瘓等。在腋窩下連續拍打五分鐘,感到酸脹最好。
3、委中穴。膀胱經,位於腿窩中心點。排毒祛濕全都會經過膀胱經,這個穴位是這個排毒的入口。假如,這裡排毒不順,濕氣就排不出去,這樣就會造成腰痛、關節炎等症狀。平時多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不少於36次。
出汗常見證候
太陽表虛:全身汗出,兼有發熱惡風,頭項湧,鼻塞,苔薄白,脈浮緩。
陽明熱盛:全身大汗,汗量較多,壯熱或潮熱,口渴喜冷飲,面赤,舌紅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暑傷氣津:全身汗出,頻頻不斷,兼有煩渴,胸膈痞悶,口渴喜飲,少氣乏力,倦怠神疲,舌紅,苔黃,脈洪大無力或濡數。
濕熱交蒸:全身,頭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膩而苦,渴不欲飲,身熱不暢,肢困煩躁,脘悶納呆,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陰虛火旺:睡時全身出汗,醒時汗止,或心胸部,手足部汗出,兼有虛煩不寐,五心煩熱,潮熱顴紅,或有心悸,咳喘,腰膝酸軟等,舌紅少苔,脈細數。
所以,不同的出汗方式會有不同的病症,要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