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學幾招禪醫探診,給自己做個體檢吧
我們在關心自己的親人時,經常會說:你自己的身體你心裡最清楚。別再喝酒了,你自己的身體你還不清楚?再喝就成酒精肝了!你還吃肥肉?你身體血壓高你不知道?再吃血壓能控制好?別熬夜了,你為啥會失眠你不清楚?該睡覺不睡覺能不失眠嗎?
然而,自己的身體,自己可能真的不清楚!今天的文章裡,釋行貴禪師教大家簡單的禪醫探診,幫助大家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和家人的體檢醫師哦——
-
一般性禪醫探診
一般探測包括診四海、診臟腑、診俞穴三個部分。大家要注意,以下取穴中所說的“寸”皆是以被探查者自身手指的“同身寸”為標準。
-
“診四海”
四海即氣海、谷海、血海和髓海,是經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主宰和動力之所在。讓我們先看看下面的診四海歌訣:
一般探測診四海,經臟腧穴需慎辨。
生命本根與主宰,氣神精髓是關鍵。
氣海一名叫羶中,兩乳中間是羶中。
氣滯咳喘求之應,熱涼脹麻分病情。
谷海指胃後天本,俞為中脘上腹應。
脾胃腸道有疾病,熱麻脹感有不同。
血海亦即下丹田,主藏精血性屬陰。
臍下寸半是其位,藏精系胞功卓宏。
髓海為腦元神府,其俞腦後風府應。
溫熱適中為正常,過熱過涼有災星。
1、診氣海
氣海主全身之氣,位於胸中,名曰羶中( 實質上是指肺,因肺主氣、司呼吸)。任脈上兩乳之間的羶中穴是其外應穴位。其特點是主氣滯咳喘一類疾患。靜下心來,當我們用手掌進行探測時,有熱感多為肺部炎症、涼則多為哮喘或支氣管擴張。
2、診谷海
谷海即水穀之海,指胃。外應穴在上腹部的中脘穴,其位置在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上,主消化系統疾病。探測時手掌有熱感則多為潰瘍病、胃竇炎等,有涼的反應則可能是食積、痰飲或胃寒型的慢性胃炎。
3、診血海
血海即下丹田,外應穴位為氣海穴。為人體精血之海,為真陰所寄之處。精血為陰,故血海屬陰。其位置在臍下一寸三分至三寸之間的小腹內。一般探測時都有較涼的手感,若過涼則為元氣虧損及陽虛之徵,熱感則多表明內有相關臟器的炎症。
4、診髓海
髓海即腦髓之海。所謂“海”,含有容納包藏的意思,腦髓之海亦即包藏腦髓的地方。在百會之下、風府之上為腦髓之海的部位。外應穴在腦後的風府穴。探測時,手感溫度適中或微熱為正常。陰虛陽盛則熱,氣血雙虧則涼。腦為元神之府,應清虛空靈為佳。
-
診臟腑
探測有關臟腑外應區域的信息,便可知內部臟器正常與否。首先讓我們看看下面幾句歌訣:
臟腑外應有異常,熱涼麻脹磁吸應。
五臟之中分陰陽,虛實寒熱八綱同。
臟腑系背有俞穴,手心手背反複測。
百會大椎皆屬陽,微熱溫和為正常。
實際上,診臟腑和診俞穴總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而這幾句歌訣,也包括後面所說的診俞穴在內。
臟腑外應區域所提示的疾病信息具體如下:
(1)肝區:若有熱的反應為濕熱(炎症),涼的反應多為氣鬱。
(2)心區:熱者多為冠心病;涼者多系風濕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
(3)胃脘:以胃熱為主者,多為胃陰不足、胃火等證;以涼為主者多為胃寒、痰飲、食積等症。
(4)肺區:若有微涼反應,多為風寒犯肺(多見於呼吸系統的病毒性感染)。有涼的反應多為肺結核、肺不張、哮喘等症。有熱的反應主要見於各類呼吸道的細菌性感染或合併細菌性感染的炎症。
(5)頸部:頸項兩側溫度一邊熱一邊涼為陰陽失調,多有健忘、頭暈、失眠等症狀,也可見於神經衰弱。若頸前熱多為甲亢,涼多為甲低。
一般而言,探測有熱的感覺大都為陽證,涼的感覺大都為陰證。
-
診俞穴
探測臟腑所在之區域可初步確定某一臟腑的病變,為了分辨病證屬表還是屬裡,病情的輕重緩急等,還必須對俞穴同時進行探測,方可進一步作出診斷。
中醫認為,諸臟皆係於背,其俞穴都在脊柱旁開一寸五分之處,其具體位置可參閱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循行線的髒腑俞穴分佈路線圖(下圖脊柱右邊第一條豎線)。
探測方法:讓家人取坐位或臥位,全身放鬆、心平氣靜,意念毛孔打開。探者亦放鬆入靜,精神集中,從頭頂百會穴開始,用掌心沿督脈下行,再反復探測足太陽膀胱經的髒腑俞穴——先用掌心,次用手背,似挨非挨,似觸非觸地上下探測。為了提高探測的準確性,還應兩手交替反復探測,再對比分析,以更加準確地掌握病情。
比如百會穴,又叫廣蓋、泥丸,位於頭頂兩耳尖上連線的中點,向前直對鼻尖。探測有熱的反應為眩暈,多為肝陽上亢、陰虛陽盛所致;涼的反應多為氣血雙虧、氣機下陷的表現。
又如大椎穴,在背部第七頸椎棘突下,第一胸椎棘突上正中處,是所有陽經匯聚之處,易受寒邪。探測有熱的反應為正常;如有涼感為外感風寒、咳嗽、痰飲等證。
最後讓我們看看疾病探測歌訣:
疾病探測臟腑綱,病症為目細參詳。
肺主呼吸脾生化,肝主黃疸與臌脹。
心病心痛與心悸,腎生水腫病下元。
好· 書· 推· 薦
《人本無病》
此書是我社暢銷圖書《心乃大藥》作者釋行貴的新作,該書承襲了上一部書的主旨,就是講心靜百病消,心亂萬病生的主題,但這回增加了許多修身養心的具體指導方法,增加了許多食療方,是一本更加實用的中醫情志養生指導書。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人本無病:行貴禪醫悟語(2)》(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釋行貴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