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陪讀當戰爭,否則你一定是戰敗國

父母“陪讀”、“陪做作業”本就不是理智的做法,因為這等於在暗示孩子“你不需要獨自面對屬於你的任務和責任,你無法自立,你必須依靠父母和外力”。但有時作業太多太難,孩子確實需要父母的協助。

該怎樣看待陪伴孩子學習這件事,首先請你來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1) 你的身份和角色是什麼? 

那一刻的你,如果你依然站在父母的角度,可能你的立場是有偏差的,因為這時你會投射很多自己對學習的情結——家長小時候的成績就不算太好,不太愛學習,那麼這種情結或多或少也會對孩子有影響。

而且我們還會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傳遞給對方,難免就會怎麼看孩子做作業都不順眼。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身份看作輔導員、觀察者、支持者,在孩子有求助需求的時候我們適當給予一點兒自己作為過來人的力量,那麼我們的焦灼感會大大下降。 

2)你更看重什麼? 

捫心自問,父母更關注的是什麼? 正確率? 不,更關心錯誤率,還有錯誤的修正率? 還有效率!字跡工整!更有學霸型父母,關注解答思路、方法,如何應對困難?

一番分析下來,看到大家關心的都是結果,關心做作業這件事,我們就難免會用自己的判斷標准或觀察來機械地和其他孩子對比;而如果是關心孩子本身,你就不會只拘泥於Ta在做什麼。 

3)還記得你之前的態度和語言嗎?

如果經常打斷孩子,不停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甚至打擊、斥責孩子,用諸如:“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都不會?”、“你怎麼不長記性,這問題給你說了多少遍了?”…… 請問你的上司這樣對你說話,你什麼感受? 孩子只會是心情郁悶,心生抵觸! 

那麼輔導孩子做作業,究竟怎樣做才能既幫到孩子,又讓自己心情平和呢?

別用父母的身份去陪讀

在陪讀這件事上,幾張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我們畢竟不是老師,要一直守在身旁,像一個監工,這只會使孩子不自在。我們應該只是給孩子提供學習建議,在他需要的時候,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給予必要的支持就行。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節奏 

看到孩子不愛學習,家長都會焦慮萬分,還會幻想未來孩子生活不理想的畫面,更是讓我們緊張、焦慮……此時,不放靜下來想想:

孩子放學後一定要馬上開始做作業嗎?

孩子一定不可以玩耍或不復習嗎?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學習習慣、節奏都不一樣的,我們要“對症下藥”:

有些孩子適合先緊後松,先把任務完成再做更想做的事。

有些孩子則需要先行放松,讓自己身心舒展之後再投入學習。

父母則需要觀察,看看孩子的天然節律是什麼,看看哪種方式效果最佳。

利用好“多”出的時間

一些掌握學習方法的孩子,或是記憶力、理解力強的孩子,無需預習、復習,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學業,那麼多出來的空余時間,就應該發展一些興趣愛好或專長技能。不管我們想幫助孩子做什麼,達到什麼目標,都不要忘了孩子自己才是ta學習、生活和人生的主人。

如果不能經幫助喚起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那麼即便耗光九牛二虎之力,孩子勉強達到預期,也是為做而做,那還不如不做。

---------- 一條沉思的線 ---------- 

有時候我們扔掉一些老舊的教育觀念,拋開桎梏,去攝取更多的知識,嘗試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反應和需求,讓我們的育兒認知系統處於一個鮮活的,會不斷更新的狀態並讓孩子感到父母雖不完美,卻一直在不斷努力,我想已經是相當好的一種育兒方式。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