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件「家長根本不應該幫小孩做」的事  自以為幫小孩的舉動反而會害了他

父母希望參與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幫他們處理所有的難題,讓他們輕鬆成長。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需要親自去經歷一些事,如果父母全都代勞,反而對他們沒有好處。下面是10件家長不應該代替孩子做的事,學會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吧。

▼1.代替孩子回答問題:別人問嬰兒「你叫什麼名字」,家長會自然而然回答,畢竟小嬰兒還不會說話。等孩子學會說話,家長就不應該代勞了。但很多家長養成習慣,哪怕孩子長到五六歲,還是會替他們回答別人的問題。小孩沒有機會開口,自然得不到鍛鍊。給孩子一個開口的機會吧。

「你叫什麼名字?」「傑森。」

▼2.和孩子交朋友:很多父母想與孩子交朋友,探知孩子所有的秘密。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仔細想一下朋友的定義,就會發現不對勁了。所謂朋友,是可以平等對話、分享秘密的人。家長顯然與朋友不同,他們不僅關心孩子,還愛孩子。家長沒必要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他們可以從同齡人中獲得友誼,當孩子需要愛與支持時,爸爸媽媽適時出現就好了。學會支持、尊重孩子,也要給孩子空間,過於親密反而讓人窒息。

「去吧,我就在附近。」「小心點!」

▼3.忽略「想要」,只給予「需要」:我們都知道蔬菜比糖果健康,所以會給孩子需要的食物,反而忽略了他們想要什麼。他們的願望長期得不到滿足,目標無法達成,就會變得很叛逆。了解孩子的需求,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時,不要太強硬。

「我想吃糖!」「想吃糖!你就知道吃糖!」/「親愛的,這個比較健康,你吃完後我們就出去玩。」

▼4.幫助過多:兩三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自己穿衣服、脫衣服了,也能把髒衣服放到洗衣機裡去。在這個年齡段,他們很想自己去做這件事。很多父母習慣性幫忙,甚至有些孩子結婚之前,都沒有自己洗過衣服。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才能成長。

▼5.替孩子選擇:家長經常將自己的品味強加到孩子身上。自己喜歡哪種音樂、哪一類型的書、哪種風格的衣服,就認為孩子也喜歡。這會磨滅孩子的個性,甚至讓他們覺得得不到尊重,最後走向另一個極端。你可以與孩子聊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不要強迫他們也喜歡。

「明天我們去電影院,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場電影!」/「一部好電影上映了,你想去看嗎?」

▼6.控制孩子的錢: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階段想要自己存錢。不要變成控制狂,把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抓在手裡,甚至翻他們的書包、房間,這會讓孩子不再信任你。他們還剩下多少零用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就讓他們自己存錢好了。教他們正確的理財方法,讓他們用存下的錢做想做的事。

「你用那些錢幹什麼了?」/「這樣的話,你就能在半年內買一支新手機了。」

▼7.決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些父母對孩子有超高的期待,送他們去學畫畫、學音樂、學跳舞、學踢球……不要太著急,多觀察一下自己的小孩,看看他們喜歡什麼,然後讓他們往那一領域發展。

「你的音樂課要遲到了!」/「他應該加入足球隊。」

▼8.把孩子的成功當成自己的成功:孩子學會走路,就說「我們已經能走了」;孩子自己吃飯,就說「我們學會吃飯了」。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們」是誰?孩子小時候還沒什麼,等他們長大,有些父母會到處炫耀孩子的每一點進步,讓孩子覺得很煩。作為家長,為孩子的成功而高興,這就夠了,那畢竟是他們的成就,和你無關。

「我們學會走路了。」/「做得好!」

▼9.替他們選禮物:孩子學會說話後,就有權利自己選禮物了。那些禮物在大人眼中也許不實用。父母當然不可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應該培養他們選擇、決定的能力,也讓他們學會承擔後果。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吧。

「Jason,你想要什麼生日禮物?」「他需要新的運動鞋。」/「Jason,你想要什麼生日禮物?」「Jason可以自己回答。」

▼10.侵犯孩子的隱私: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有朦朧的戀情,過度干涉只會讓孩子變得叛逆。如果他們覺得說出來沒什麼,反而會與家長分享這些粉紅色的小秘密。不要過度干涉,給孩子空間。如果他們不想說,就不要問太多,更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

「這個男孩子是誰?」/「媽媽,今天我認識了一個很不錯的男孩子。」

說了這麼多父母不應該做的事,也希望孩子們理解一下父母,畢竟他們也不是天生就會當家長的。父母與孩子都在學習,互相理解才能更融洽啊~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