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這10句話,父母卻經常掛嘴邊
暗示的力量很可怕!而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你每天不停地暗示的力量更可怕!
我們總是隨心所欲地,自以為沒有什麼大不了地說一些話,卻不知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多大傷害。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越來越好,那就不要再說這十句話!
“不許哭”,“不許大聲尖叫”
孩子哭,孩子尖叫都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此時的情緒。如果你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情緒,只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情緒不對,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最終變得無所適從,進而產生恐懼心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引導他。比如你可以說:“哭完了嗎?那媽媽抱抱!”然後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理你了”“是不是屁股癢癢了?”
諸如此類赤裸裸的威脅,是父母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你若不兌現威脅,那它的效力會越來越弱。
你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帶他離開那個讓他發脾氣、不聽話的地方。這些都比威脅和暴力方式解決問題要靠譜的多。
如果讓孩子長期處於靠暴力解決問題的環境裡,那他長大後也會理所當然地用暴力去解決很多事情。
“看你爸爸回來怎麼收拾你”
這種說法的壞處是很大的,首先,既然孩子做的不對,你為什麼不當時懲罰,而是要等到爸爸回來?
其次,你將責任推給別人,那當媽的權威何在?反正你不會懲罰他,那他就不必聽你的話了!
最後,為什麼要讓爸爸做那個壞人呢?等爸爸回家了,孩子忘記做錯什麼了,然後被無緣無故暴打打一頓,孩子不會記恨爸爸嗎?
“你怎麼這麼不懂禮貌”
孩子可能會在成長的某一個階段突然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甚至之前愛打招呼,現在長大了卻不願意去打招呼。父母就會覺得孩子還不如小時候,面子上掛不住,就會強迫孩子去跟別人打招呼。
或者孩子處於手腳敏感期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遇見讓他著急的事情時,會動手打人。比如別人逗他說:“我要把你這個拿回家”“把這個給奶奶吃吧!”,孩子情急之下會對長輩動手。
每當此時,父母總是站在別人一邊,還給孩子貼上不禮貌的標簽,那孩子內心會覺得很孤立,很無助。
“你可真小氣”“小氣鬼”
讓一個三歲以下的孩子,時刻懂得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那是不可能的!孩子在物權意識敏感期階段,常常被貼上“小氣”的標簽。不明白大人們為啥非得讓這麼小的孩子變得比你們還大方呢?
還有的小區大媽總是教孩子“你看你給奶奶,奶奶就不吃你的了,你不給,我就偏搶”為什麼要把孩子變得跟你一樣虛偽呢?
“你能不能給我快點”
孩子拖延時,可能是他們的能力確實達不到你的要求。畢竟你覺得可以很快做好的事情,在孩子那裡也許困難重重。所以千萬不要以你想當然的標准去要求一個孩子。
龍應台的那本《孩子你慢慢來》中,王愛蓮的遭遇就是大人逼迫孩子導致的最可怕後果。所以,請俯下身來,以一個孩子的角度去要求你的孩子,而不是用你的催促讓他深感內疚,卻又無能為力。
“我很忙,離遠點”
當孩子視你為整個世界時,你卻總是以此為借口將他遠遠推開,他會覺得你不喜歡他。而當他長大後,你再希望走入他的內心,與他如此親近,那將永無可能。所以請盡可能地給孩子多一些深度陪伴。
當你真的需要全身貫注地做好某件事時,可以提前給孩子打好招呼。比如:“媽媽需要寫篇文章,大概一個小時,等我做完,我們去外面玩可以嗎?”大多情況下,只要孩子狀態好,他都會欣然同意的。
“活該!你不知道不該這麼做嗎?”
當你說出這句話時,是不是覺得孩子總是在跟你做對?你不讓他這麼做,他偏偏一意孤行,結果自己受到了傷害,於是你就這樣嘲笑他。
其實,小孩子更需要寬容和正確的引導,我們大人還總是犯錯呢?何況一個孩子?所以為人父母,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引導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修正錯誤。而不是指責與嘲笑。
“你看人家琪琪”
不停地跟別的小孩做對比,並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有啥改變,反而會使孩子迷惑,變得更加不自信,甚至讓孩子認為“媽媽喜歡琪琪而不喜歡我”。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看人家馬雲創建了阿裡帝國,你比人家還大連個房子都沒有!”那你會是啥心情呢?
所以,你想要孩子做什麼,怎樣做就正面告訴他。你的欣賞是對他最好的鼓勵,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打好自己手中的牌。
“你真棒”,“寶寶真聰明”
當孩子用心做好某件事情,需要我們真心贊美的時候,我們總是匆忙間,扭頭一望,然後隨口給予這種毫無意義的贊美。而這種贊美在孩子那裡沒有任何具體意義,他們也不會因此而倍受鼓舞,反而會不再需要你的“敷衍”。
所以,當孩子需要你的肯定時,請認真地,就事論事地,給予他發自內心的最真誠的贊美。這樣的贊美才是孩子需要的,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好!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對,終身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為了孩子身心健康,我們為人父母者確實需要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改正錯誤,這是責任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