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走、橋在抖~抬頭看是天堂,往下探是深淵,你會往哪兒看呢?
近幾年,國內各地興建不少頗具特色的天空步道,有的主打透明玻璃建造,還有的是以木棧道設計,或是由舊鐵道所改建,而天空步道會受到民眾喜愛,主要是因為廊道建構在半空中,就像是行走在雲霧中,還可將周邊景致一覽無遺,不僅具有挑戰性,感覺也相當浪漫。
不過回頭看看這影片,小編手心就冒汗了!好替影片中的人緊張啊~
小編就連走碧潭大橋都害怕到腳軟了,更何況這款「PRO」級的,如同網友說的:「給我一億元要我走,都要考慮!」
尤其人在走時,橋不斷在抖,看看這下面的木板,再往旁邊看看,竟只有「繩索」!?而且走去還得再走回,媽媽呀~
不過,還是有許多人膽很大,認為是挑戰自我的一種方式。
小編只想說:其實人生很多事,就像在走這座橋一樣,雖然路程有時艱辛,有時如同走在鋼索上;但頭過身就過,走過了,再回頭看看,那會是一個很好的回憶與成就,同時也向自已證明了「其實我也可以」!!!!
橋或橋梁是跨越峽谷、山谷、道路、鐵路、河流、其他水域、或其他障礙而建造的結構,是一種由水面或地面突出來的高架,用來連著橋頭橋尾兩邊路。橋的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或船舶穿過障礙。橋可以打橫搭著谷河或者海峽兩邊,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檻過下面的河或者路,讓下面交通暢通無阻。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參見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著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
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
直到公元19世紀,石頭和木材一直是最重要的橋樑建築材料。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人用柏木和松木建造橋樑。羅馬人開始用石頭和混凝土建造拱橋。工業化開始後,1779年,世界上第一座鐵橋Ironpidge出現在英國。這是一座由工程師Apaham Darby III用新材料—鑄鐵——修築的主跨30米的拱橋。隨著橋樑建築材料的進一步發展,鍛鐵這種具有更高
抗拉強度的材料開始使用,使長距離的鐵索吊橋成為可能。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威爾斯的Menai橋,全長521米,主跨177米,由Thomas Telford在1818年至1826年間建造。1860年由羅伯特·史蒂芬遜(Robert Stephenson)在威爾斯建造的桁架梁橋不列顛大橋,跨徑146米。現代混凝土從1860年開始運用在橋樑工程中。由Joseph Monier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梁橋出現在一個農莊,並且只是跨過一條小河。大跨徑鋼筋混凝土梁橋從20世紀起才開始建造,例如1930年建造的90米跨徑的Salginatobel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起來的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終於使纖細預應力梁橋成為可能。1965年在87本多夫修建的跨徑208米的萊茵河大橋,在世界範圍內拉開了修建大跨徑梁橋的序幕。直到今天這種大跨徑梁橋依然活躍在世界橋樑工程當中。隨著預應力混凝土橋樑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鋼結構形式和斜拉橋。世界上第一座此形式的大型的橋樑於1957年出現在德國的杜塞道夫,總長914米,跨徑2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