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幼兒園都學啥?盤點各國幼兒園大PK

國外和國內的幼兒園差別大嗎?是否像我們印象中的“只用天天玩”?哪些教育方法又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呢?下面就來看看各個國家的幼兒園都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可取的學習之處

美國幼兒園

不能自理會被勸退

美國幼兒一般年滿3歲,如果能夠大小便完全自理、自己吃飯,就可以順利入園了,否則會被勸退。3歲之前的孩子可以入托兒所,最小的幾個月就可以入托,但是費用一般都比較高。

 

幼兒園給孩子設置的學習課程不多,大多數是Play-based(以玩為主),其余的也以手工和戶外活動居多。幼兒在園時間很靈活,可以在園半天,可以全天,也可以一周選送1—4天不等。接的時間很重要,家長切記要在關園之前到,因為幼兒園有規定,遲到一分鐘就會收取1~3美元。

 

在美國,幼兒園的學年在6月底就結束了,在9月份新學年開始之前,各幼兒園是夏令營期,與平時相比增加了不少集體的戶外活動。一份3歲幼兒夏令營的內容安排,包括戲水、燒烤、模擬食品大排檔做生意、制作檸檬汁打折廣告牌等等,內容趣味十足。

 

英國幼兒園

讓寶寶自己探索知識

在英國幼兒園的課堂上,老師很少用講課的方法來傳授知識,而是以小組和個別輔導為主,寶寶可以自由選擇做點心、玩電腦、學畫畫或者玩各種游戲,通過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識,培養一些技能。

 

所有的教學方法都充分體現了兒童主體性的觀念,符合寶寶的心理特點。比如,在讀故事書的時候,讓寶寶裝扮角色來演繹故事、理解情節、體驗人物感情在解釋“浮”和“沉”意義的時候,讓寶寶在水盆裡擺放塑料片、鐵片、紙片進行觀察

用娛樂性軟件,讓寶寶在電腦上通過游戲認識形狀、數量,學習下棋、走迷宮等等……這些方式都充分滿足了寶寶的好奇心,讓他們體驗到自主探索的樂趣。

 

在活動中,老師從不會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對於寶寶提出的各種解釋,只要有合理性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會給予很高的評價。

法國幼兒園

家校結合很密切

將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結合,是法國幼兒教育的一個特色。大到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環境布置、活動安排等問題,不是幼兒園說了算,而是充分聽取父母的意見,跟父母委員會一起討論決定;小到每個寶寶在家裡和在幼兒園的情況,老師都利用父母接送時間及時進行溝通,以便在教育上更好地互相配合。

 

把繪畫和藝術活動引入教學是他們常用的方法。通過用不同的材料與工具畫畫、舉辦木偶戲表演、做角色裝扮游戲等,來發展寶寶的語言、情感表達、藝術表現和創造性等各種能力。

 

科學技術活動是他們十分重視的一個方面,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強。寶寶在動手動腦的制作、拼拆、修補等活動中,了解事物的屬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

奧地利幼兒園

用童話和音樂培養創造性寶寶

奧地利幼兒園的老師們會充分利用童話、太空世界等素材,讓寶寶通過扮演童話人物、自編童話故事、做太空旅游游戲等,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時也促進了創造力的發展。而在想象與現實的比較中,寶寶還掌握了理性的對比方法。

 

幼兒園裡有專門的手工間,有專供寶寶使用的刨子、鋸子等工具有專門的廚房,裡面的設備也是適合寶寶使用的。寶寶在游戲般的勞動中,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還對社會工作有了感性的認識。

 

奧地利是一個音樂國,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幼兒園也是如此。為了培養寶寶的樂感和節奏感,規定音樂老師必須會彈奏吉他,同時至少還要會一種其他樂器。但重視音樂教育不是強制孩子學習,不為學習音樂而扭曲孩子自由發展的天性,也沒有“督促”孩子學習音樂

包括樂器的做法。

 

他們還將畫畫與詩歌欣賞相結合,鼓勵寶寶為自己的圖畫、雕塑、木刻作品,創作出三言兩語的兒歌來描繪,並朗誦出來。這些似乎是藝術家做的事,可對寶寶說,絕大多數都能勝任這樣的創造性工作。

德國幼兒園

提倡培養完整的人

在德國,社會提倡的口號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一個活潑完整的人,才是一個快樂獨立、掌握了生存方法的人。德國早期教育的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把教育的責任歸之於爸爸和媽媽,認為嬰幼兒階段,爸爸和媽媽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主角。在德國憲法上,有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義務,政府對幼兒教育站在輔助的立場上,真正承擔教育責任的是爸爸和媽媽。

 

對於德國媽媽來說,把寶寶送到幼兒園,通常是令人放心的。最小的寶寶在出生6星期以後,就可以送到幼兒園。那裡的老師會像家長一樣,教寶寶很多事情。比如如何進餐、如何如廁、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讓孩子們認識各種家具、環境等。基本上媽媽在家裡教的東西,幼兒園老師都會教。由於幼兒園數量有限,入園的名額還很緊俏。這樣,很多德國的小孩子還是在家待到1-1.5歲,甚至3歲,然後才有機會進入質優的公立幼兒園。

日本幼兒園

重視戶外活動

日本幼兒教育是在日本教育部的統一指導下,幼兒園老師不允許在課堂裡教授文字、算數和英語。幼兒園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小朋友變得獨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集體生活學會融入社會。

 

在日本幼兒園,老師會讓孩子們自然地學會數數。比如,老師會把畫有各種實物的照片和圖片拿給孩子們看,讓孩子們數清照片和圖片上的實物數量。或者在真實生活中讓孩子們到戶外,用手指點數院子裡盛開的花朵的數量、樹上結的瓜果的數量。

 

小孩子滿3歲以後,幼兒園“散步”的活動便多了起來。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無論這一天陰天還是刮大風,只要不下雨,就不屬於惡劣天氣,老師照樣帶孩子們去散步。孩子們散步路程比較遠,一般兩三站,走去走回,還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通常只要散步就是一個上午,而且冬天一般不讓穿大衣。小朋友們也不覺得冷,有時候還會出汗。

 

為了讓孩子們體驗自己的成長,給五六歲的大孩子更多動手的機會,日本幼兒園往往安排大班的小朋友幫助小班小朋友穿衣服。這些五六歲的大孩子中午午睡起床後,來到小班,幫助那些兩三歲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們穿衣服、疊被子,再協助小班老師,將被子放到壁櫃中。這樣的活動讓大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很有能力,

能夠幫助老師做一些事情了,同時也給小孩子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

澳大利亞幼兒園

孩子玩得開心最重要

澳大利亞幼兒園教師與兒童的比例不會超過1:10。

讓孩子們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是澳大利亞幼兒園的主要任務。幼兒用餐時,至少有一位成人坐在幼兒身旁,邊用餐邊談話,為孩子們營造輕松愉快的生活氛圍。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老師會帶他們出去做游戲,去動物園、博物館、水族館這些地方參觀,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觸摸來感受這個世界。兒童參觀博物館,基本上都是免費的。澳大利亞的幼兒園按天計算費用,很多小孩不一定每天都去幼兒園,比如有時一家人出門度假,孩子就不去上幼兒園了。

 

澳大利亞游泳冠軍索普曾表示,當他在中國看到家長們讓三四歲的孩子去鍛煉游泳,並告訴他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像他一樣的游泳冠軍時,索普坦言自己“著實嚇了一大跳”。他說,自己在那幺小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強迫他干什麼,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不上幼兒園;選擇游泳,或者不游泳,

都是在“玩”,沒有任何目的。

 

幼兒園生活是寶寶成長中的重要階段,因為這是寶寶第一次離開父母的呵護,開始的全新集體生活。其實,入園後寶寶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在玩中學習,而不應是強制地灌輸,我們看過這麼多國家幼兒園的內容安排,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發,讓寶寶愉快地度過幼兒園生活。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