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這位老英雄,越南人至今聞之色變 , 62歲老年時仍勇猛抗敵~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區,秀美的灕江由北向南穿城而過。江邊有一座靈秀的小山—伏波山,一座孤峰雄峙在灕江邊,一半插入江中。
伏波山與中國古代一位名將有關,他就是東漢時期的大將,伏波將軍馬援。伏波將軍是古代的一種封號,伏波的意思就是降伏波濤。歷朝歷代中曾有多人被授予伏波將軍,馬援在其中最為著名。
馬援南征時曾經過這裡,唐朝時山上還建有伏波將軍馬援的祠堂,所以得此山名。
馬援是陝西扶風茂陵人。少年時就有大志,不過他的興趣不在讀書,卻想著到邊郡去耕田放牧。
後來,馬援在家鄉當了名小官吏。一次他奉命押送一個身犯重罪的囚犯,竟然動了惻隱之心,將人家給放了。他自己逃跑到西邊甘肅一帶,後來就在那邊養起牛羊來,漸漸的手下網羅起幾百戶人家。他帶著這些人過起游牧生活。
馬援憑藉良好的經營,積攢下可觀的財富,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牧主。他家有馬匹牲畜數千頭,穀物數萬斛。
不過他依然胸懷大志,常對人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表示大丈夫應該越窮越有勇氣,老了也要鬥志旺盛。
這,也就是成語「老當益壯」的由來。
雖然馬援成了土豪,卻不願當守財奴,他把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依然身著羊裘皮褲,過著簡樸的生活。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被人推薦給王莽,任命為新城的太守。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馬援留在甘肅隴西一帶,受到割據當地的軍閥隗囂的器重,被任命為綏德將軍。
3年後,馬援奉命攜帶書信前往東漢都城洛陽,受到劉秀多次接見,與他深入交談,還隨劉秀南巡了一趟。
馬援發現光武帝劉秀學識淵博,才能和勇略無人可及,而且為人寬宏大量,坦白誠懇無所隱瞞。馬援覺得劉秀是一位有作為的開明君主,回到隴西後便勸說隗囂歸順了東漢。
後來,隗囂聽信了部將的挑唆,又想背叛東漢,繼續佔據隴西稱王。馬援多次寫信相勸也沒用。後來,隗囂竟然索性起兵抗拒朝廷。馬援向劉秀獻計,率五千精銳騎兵到隴西遊說,勸降了隗囂手下的一部分將領。
建武八年(32年),劉秀率軍親征隗囂。軍隊行進到陝西西部的彬縣的時候,因為前方情況不明,將領們不敢貿然深入。劉秀也猶豫不定起來,難以決策。
這時恰好馬援奉命趕來,劉秀連忙召見,聽取馬援的意見。馬援認為隗囂的將領已經開始分崩離析,此時乘機進攻,定能獲取全勝。
馬援讓人拿來一些米,按照隴西的地形,在劉秀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溝壑等地貌,然後利用這個模型,直觀地說明各處山川形勢,標出各路軍隊進退往來的道路。不僅山川其中的曲折深隱,一目了然,對戰場的布局和進展分析也說得清清楚楚。
劉秀這下心中有底了,隨後就揮軍西進。後來在河西五郡駐軍配合下,消滅了隗囂的軍隊。
衛星打造的隴西地形圖
而馬援「堆米為山」就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個創舉,後來屢見不鮮用來進行戰爭區域地形模擬的軍事沙盤就是由此而來。
從此,軍事地圖從2D平面進入了3D化的時代,這都是馬援的功勞。
從新朝末年開始,塞外的羌族就不斷地侵擾邊境。後來趁中原混亂之際,乾脆直接侵略進來,強行佔據了蘭州周邊的屬縣。
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平亂。馬援派出步騎三千,在臨洮擊敗羌人先零部落。守塞的八千多羌人,望風歸降。當時,羌族各個部落還有幾萬人佔據要隘頑抗。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羌人營地,羌人見漢軍突然出現,驚慌失措之下逃入山谷中。
馬援乘勝揮師追擊,羌人聚集精兵在山上憑險堅守。馬援一邊擺開陣勢佯攻,吸引敵人,一邊派出幾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乘夜放起火來,同時擂鼓吶喊。
羌人弄不清有多少漢軍來襲,軍心大亂,紛紛潰逃。馬援大獲全勝,殺敵千餘,繳獲大批糧草和牲畜。戰鬥中,馬援身先士卒,腿部都被飛箭射穿了。
建武十三年,隴南武都的羌族聯合塞外部落,殺死當地的官員,發動叛亂。馬援率四千人馬前去征剿,行軍到氐道縣境時,發現羌人已經佔據了山頭。馬援這次採取以逸待勞的策略,他命令部隊選擇適宜的地方駐紮下來,同時斷絕了對方的水源,控制住草地。
羌人水草乏絕,很快便陷入困境,頭領們只得帶領大部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全部投降了。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並施。他說服塞外羌人與塞內羌族結好,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共同開發邊疆。從此,隴西地區安定下來。
幾年後,南方出問題了。交趾郡,也就是現在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兩個強悍雄勇的女子征側、征貳姐妹舉兵造反,佔領了交阯郡。隨後九真郡、日南郡和位於廣西的合浦郡等地紛紛響應。
征側趁機自立為王,侵掠嶺外六十餘城,公開反叛東漢朝廷。
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南征平叛,討伐攻打交趾。馬援統領大軍,避開叢林密布的山地,沿海邊迂迴開進,直撲交趾郡。到達今越南河內市西北的浪泊,大破叛軍,斬首數千,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河內一帶幾次打敗征側,叛軍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初,馬援大軍在戰場上斬殺了征側、征貳二人。接著又剿滅了征側的餘黨,嶺南地區得以平定。馬援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造福當地百姓。
在平定交趾後,馬援在新的邊界上立起兩根銅柱作為標誌,柱上鐫刻有銘文:「銅柱折,交趾滅」。越地土著不敢對其破壞銷毀,只敢路過時撿瓦石投擲銅柱。天長日久,石塊堆成一個小山丘。
桂林伏波山如今還留下與馬援有關的典故。伏波山下有個還珠洞,是說當年馬援率軍南征交趾時,軍士多染疾病,曾以當地出產的薏苡治療筋骨風濕,驅除瘴氣。
得勝班師回朝時,他購得一批薏苡運回作為藥用,有人卻誣告他帶回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
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裡,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證明自己的清白,也讓這些所謂的「珍珠」流還到合浦。
洞中有個試劍石也與馬援有關。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余,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
當然,這只是傳說,眠眠科普一下,試劍石其實只是一根溶蝕的石灰岩殘柱,因為沒有了水的溶蝕作用,無法產生新的碳酸鈣沉澱,成為一塊離地懸空的奇石。
馬援也能文,在遠征交趾時曾作詩一首《武溪深行》: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武溪多毒淫!
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鑑別名馬,著有《銅馬相法》一書。遠征交趾後,他還用銅鑄造了一匹駿馬模型,被劉秀放在皇宮作為名馬的標準。
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郡(湘西)豪強武裝造反,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因為輕敵,深陷敵圍,在沅水陣亡,全軍覆沒。劉秀正苦於沒有可用將才前往征討,馬援不顧已是62歲高齡,主動請纓。
劉秀擔心他年事已高,馬援說:「臣還能披甲上馬。」劉秀讓人前來兩批高頭大馬,當馬援聽說其中的黑馬桀驁難制,不易駕馭,立刻選擇騎這黑馬。他身披盔甲,縱身上馬,繞場幾圈後終於降伏了這匹烈馬。劉秀見馬援威風不減當年,連聲叫好。
這是馬援最後一次出征。他親自率領4萬大軍前往武陵討伐,取得大勝。不久,因為天氣炎熱加之水土不服,許多士兵生病,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將病逝在軍中。
正如他生前所說:「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作為開國功臣,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征戰中度過。史書評價他:「謀如湧泉,勢如轉軌;兵動有功,師進輒克」。他平定西羌,南伐交趾,北擊烏桓,征剿武陵,最後為國盡忠,殞命疆場。為東漢政權的鞏固和華夏版圖的統一立下大功。
可是馬援死後卻十分淒慘,幾無葬身之地,事情的緣由卻是起於微不足道的小事。馬援有兩個侄子,頗有才氣卻少不更事,平時口無遮攔,喜歡對別人妄加評論。
馬援遠征交趾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封信告誡他們不要隨便議論別人。還以一個名叫杜季良的人舉例,說他豪俠好義。自己敬重他,但不希望侄子們學他。因為如若學不成,就不免畫虎不成反類犬,淪為輕薄之人了。
馬援銅馬
誰知這兩個侄子沒把叔叔的教誨當回事,竟然還把信弄丟了。偏巧這封信落到了杜季良的仇家手裡。他上奏朝廷說杜季良行為輕薄,亂群惑眾,還拿出馬援的信作為證據。又指控駙馬梁松等人與杜季良交往,將會煽動輕佻虛偽,敗亂國家。
劉秀聽信這些話,免去了杜季良的官職,將女婿也訓斥了一頓。梁松挨罵心中自然不快,此時又遇上另外一件惱火的事情。
當時馬援生病,梁松前去探望,在床邊向馬援行禮時,馬援卻沒有還禮,因為他認為自己與梁松的父親是朋友,梁松雖然是駙馬,也不能亂了長幼之序。
梁松卻不這麼看,他認為馬援小看自己,加上前面的那件事情也與馬援有關,愈加記恨。
在馬援出征武陵時,中郎將耿舒誣告馬援貽誤戰機,劉秀大怒,派梁松為欽差去督軍。梁松到達時馬援已經病死,他卻依然不肯放過報復馬援的機會,繼續誣陷他。劉秀聽信讒言,剝奪了馬援新息侯的爵位。
馬援的家人見皇帝震怒,十分驚恐,不敢將馬援的棺柩安葬到祖塋,只敢另外草草埋葬。故舊們也無人敢去弔唁,景況十分淒涼。
世人對馬援的遭遇倍感惋惜,感嘆他告誡別人免禍的話很明智,自己卻不能免於讒言嫌隙之害。直到30年後,劉秀的孫子漢章帝追謚馬援為忠成侯,才算為馬援徹底平了反。
馬援受到後世景仰,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的典故世代流傳。唐代追封古代名將64人,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有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清代康熙年間,歷代功臣40人從祀歷代帝王廟,其中也有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