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說:「我想要什麼,哭兩下就行了。」
我想要什麼,哭兩下就行了
“我不,我就要那個小超人,我就喜歡那個!”
超市裡,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躺在地上打滾,身上的白毛衣都沾上了一層灰塵,臉上也髒兮兮的,布滿了淚水。
媽媽站在一旁,臉上的表情十分焦急,嘴裡不斷和孩子商量著:“我們家已經有一個這樣的超人了啊,你的玩具太多了,家裡都要放不下了,別買了吧。”
小男孩依舊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哭聲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最終媽媽妥協了,將小超人放進了購物車裡。
第二天,小男孩帶著新買的小超人去了幼兒園,得意地向同學們炫耀著他的新玩具。
小朋友們都非常羨慕小男孩,因為他要什麼都能夠得到,有小朋友就問了:“為什麼你要什麼你媽媽都給你買啊?我媽媽每周只給我買一個玩具。”
小男孩臉上掛著得意的笑容,高傲地說:“我一哭媽媽就會給我買了,所以我想要什麼玩具,哭兩下就行了。”
很多媽媽看不得孩子哭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每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有分寸的寵愛,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無原則的溺愛,卻會讓孩子變身成吸毒者,一點一點榨干父母的心血。
孩子哭起來的時候確實會給人一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沒有幾個媽媽能夠在孩子哭得滿臉通紅,淚水漣漣的時候,還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大多數媽媽在看到孩子的哭的時候,會選擇暫時放棄原則,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樣的妥協只有一兩次還好,如果長期這樣,只要孩子哭鬧就妥協、讓步,孩子會覺得只要自己一直哭,媽媽就會滿足他所有的要求。
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念頭,會慢慢地發展成“父母應該給我一切”的想法,也會想要越來越多的東西。
孩子還小的時候,基本上只會用哭鬧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是孩子長大以後呢?他的方式將會有很多種,比如自殘、絕食、逃學、離家出走等等。
我曾經就聽過一位媽媽這麼說自己的孩子:
他從小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我們也想管,可是總有他爺爺奶奶攔著,還好孩子這次只是離家出走,真怕他以後會用自殺來威脅我們。
正確對待孩子哭鬧的行為
孩子想要得到某一件東西的時候采取哭鬧的方法是正常的,但是父母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孩子哭鬧的行為。
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說過:“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最好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讓孩子亂了規矩,那以後就會很難管教了。”
比如孩子在超市哭鬧著要買一個玩具,而家長和孩子約定好每周只能買一個玩具,孩子已經買了一個了。如果孩子一直哭鬧著要得到這個玩具,家長心疼,對孩子妥協了,這就是允許孩子亂了規矩。
大多數家長都會覺得給孩子破例一次沒什麼關系,下不為例就是了。
往往家長給孩子破例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的時候,說不定又會有一句“下不為例”。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孩子嘗到了一次甜頭以後,會故技重施,慢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關於原則上的事情,不能答應就是不能答應,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家長都應該堅持住自己的原則。孩子失敗了一次後,會知道耍賴也沒有用,那麼下次也不會這樣了。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堅持自己的原則
當孩子哭鬧著破壞規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做到冷靜。
冷靜地看著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有可乘之機,然後再對孩子進行冷處理,讓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多說話,時不時給孩子擦擦汗和淚水就好了。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在公眾場合下哭鬧自己臉上會掛不住,其實這就是考驗家長和孩子睡的臉皮厚的時候了,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是要面子的,如果家長一直不理他,他哭久了自然就會停下來了。
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家長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答應他的要求,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也要表達出家長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知道這都是為他好。
妥協也要適度
提到“妥協”,很多人會認為是“放棄原則,無條件滿足”,事實上,妥協的本意是“以讓步的形式避免爭執與沖突”。
只要不過分打破原則,家長可以適當地用妥協來避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地向孩子妥協,又不養成孩子嬌縱的性子呢?
讓孩子給出一個合適的理由。
如果孩子非要破壞某一個規則,家長可以讓孩子說出理由,不管孩子說得有沒有道理,家長只要看情況決定要不要滿足孩子就行。
這樣能夠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妥協不是因為他哭鬧,而是他說的話有道理,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用無理取鬧的方法達成目的。
巧妙應對孩子哭鬧
如果孩子已經非常熟練地使用“哭鬧”這一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家長就需要用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孩子。
1、拒絕的話盡量簡短
當孩子一直哭鬧著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時,家長拒絕的話一定要簡潔,不要爭辯過多,所有的道理都要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慢慢說,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孩子說。
2、不予理睬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後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視而不見,等孩子鬧夠了,看到父母真的不理自己了,就會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也能改掉任性的壞毛病。
3、適當地懲罰
孩子發脾氣後,即使他自己平靜下來,也主動向父母道歉,家長也要再“生一會兒氣”,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讓父母不開心了。然後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也能讓孩子心裡有底,做了什麼事情會讓父母不開心。
在一個過於順從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會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甚至認為父母是在怕自己,然後他就會養成想怎樣就怎樣的性格。
這樣的性格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等孩子慢慢長大後,到了青春期、叛逆期時,這些弊端會慢慢浮現出來,習慣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孩子,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時,要怎麼和他人相處,這個社會上除了父母還會有人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嗎?
最終,孩子身上隱藏著的問題都會像一把利刃一樣,一次又一次刺傷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