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所謂的陪伴,正在一點點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你是否想過,孩子做事沒自信、拖延,是你的教育出了問題。

你可能不相信,誰來帶孩子,誰就最能影響他們的專注力。

而專注力又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大受到其專注力的影響。

1

打擾等同於干涉,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上周六,帶著女兒萱萱去上油畫課,內容是畫一只自己喜歡的動物。老師示范完畢,顏料畫紙發到小朋友手中,由家長陪同完成。

這時旁邊來了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頭發卷卷的,穿著紅色蕾絲裙,像個小公主。

她媽媽想讓她也畫一副,她卻表現得很沒有信心,一直低頭說著:“我畫得不好怎麼辦?”但最後她還是選了一只小老虎的圖案,開始動筆了。

畫的過程中,小女孩的媽媽嘴巴就沒停過,一直在叨叨:“你這樣畫不行,得這樣畫...這哪像老虎啊,跟大花貓似的,還是重新畫吧。”然後就把女兒的畫撕得粉碎。

女兒一臉無辜,又不得不聽媽媽的指揮,再畫一張。

老師說,讓孩子自己發揮,畫自己喜歡的顏色。

但那位媽媽仍然忍不住干預:“要這樣,哎,對了!這裡涂紅色,我都給你調好色了,你直接涂就好了。”

最後,小女孩賭氣把筆一扔,索性不畫了。

我非常相信以及確定,那位媽媽很愛她的孩子。

但是,卻愛得很著急,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急得忍不住要在她們旁邊指導,恨不得替她們成長。

我們給了孩子那麼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我們給孩子的關注與陪伴越多,他們獨處的時間就越少。

我們幫忙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依賴性也越強。

最後,由於媽媽過度干預的行為,導致孩子的專注力,就這樣毀掉了。

2

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有關

一個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

一般來說,我們按照“年齡+1”分鐘(例如2歲是3分鐘,3歲是4分鐘)的原則來判斷年齡較小的幼童的專注力夠不夠。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的專注力都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其原因在於,我們的早期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專注力,究竟是保護還是破壞。

一堂45分鐘的課,7歲孩子全神貫注的時間大概也只有20分鐘左右。

原本孩子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在房間裡寫作業,家長卻在旁熱心地指揮、引導,希望可以通過成人簡便易行的思維模式,來提高孩子完成游戲的效率。

殊不知,這樣的提示可能會阻礙孩子獨立思考、探索和發現能力的拓展。

長大以後,一個人如果做任何工作、事情都無法集中精神,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他很難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

那麼,專注力不足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持續力差:

能坐下來,但是坐不長;抗干擾能力差,做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

廣度性差:

做作業經常漏題,閱讀速度慢、重復多,細節辨認能力差。

集中性差:

上課跑神發呆,審題不仔細...都是粗心犯的錯,成績就可想而知了。

轉移、分配能力差:

上課半天了還在想著下課的事情,或者還沉浸在上一節課的問題中…

所以,不要打擾孩子的專注,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

3

你要做的是陪伴和守護,而不是打擾

教育家蒙特利有句名言: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嘗試著自己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守護著他,然後看著他獨立完成這件事情,就足夠了。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爸爸媽媽們自己要注意,不合時宜的關心就是打擾。都是為了孩子好,方式對了最重要。

1、不過多禁止孩子探索世界

首先,探索世界是孩子的本能,探索新事物的時候,是孩子最容易專注的時候。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能力不足,而是大人提前喪失了觀察的耐心。

總會從現實的角度去考量,陪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帶著必須要完成某個目的心情,但是孩子的專注力卻集中於自己感興趣的事上。

所以,家長更應該做一個觀察者,民主地對待他們,在需要時再做引導者。

盡可能關注孩子在活動、學習中獲得了怎樣的發展,如何認識自我。

2、給孩子一個溫暖安寧的成長環境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Jerome Kagan研究認為:

幫助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時間的最好方式,就是與他一對一地相處。

所以,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教育心切”的情緒,不管他的事情是否符合你的滿意度,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千萬不要在他們學習的時候,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嘮叨等。

——畢竟,電視節目總會重播,但孩子童年的這段時光不會再重來。

你可以陪他一起看繪本、讀繪本,一起走進書中的世界,是最能集中他們注意力的事情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