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孩子撒謊,父母該不該揭穿?你做對了麼?
當孩子撒謊,你是怎麼做的?
記得有一天,兒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就從書包裡掏出一顆水果棉花糖遞給他妹妹吃,他說是幼兒園某位小朋友送給他的。嘴饞的妹妹甜甜地向哥哥說“謝謝”,兒子笑眯眯地說:“我是一個好哥哥”,似乎跟自己說,也似乎在告訴旁人。一連好幾天放學後,兒子總會從書包裡掏出一顆棉花糖。以至於他妹妹只要一聽到開門的聲音,就興奮地跑到門口等待,一見到哥哥就開心地沖上去擁抱哥哥。
第三天晚上,我發現了兒子的小秘密:當時他正悄悄地從廚房走出來,小手緊緊地拽著什麼,他急匆匆地離開廚房,最後神情有些慌張地把手裡的東西藏進書包。我困惑地進了廚房,掃視了一遍,發現櫥櫃的門留了一條縫,我打開了櫥櫃,看到棉花糖已經少了一半的糖果罐,我明白了一切。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5歲的孩子已經重視名譽感
我把他的行為表現反復地在腦海中播放……最後我想起了美國芝加哥發展心理學研究專家亞力克斯·蕭的研究理論:5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重視名譽感,部分孩子更早就開始。那麼小孩子心中的名譽感是怎樣的?孩子感覺到被人認可、被人重視、被人崇拜,從而獲得自我滿足感,那麼他便迷戀上這種自我滿足感。
比如一位小女孩被小朋友羨慕“發夾很漂亮”,小女孩可能便愛上了戴發夾;
又比如一位小男孩幫老師收拾玩具而被老師贊揚,小男孩可能便愛上了幫老師收拾玩具;
再比如兩個孩子在眾人面前跳舞,一個孩子被人稱贊,另一個孩子沒有,那麼這個沒被稱贊的孩子便感覺受傷;
當一個孩子因為剪了一個不好看的發型,而被嘲笑為“鍋蓋頭”之類的稱呼後,他便可能著急地讓父母給他改發型……
兒子因為棉花糖不舍得吃而給妹妹吃的“好哥哥”形象而滿足,“好哥哥”的名譽感驅使他撒謊,偷拿糖果。
但是,我該不該揭穿他呢?
▷孩子名譽感破碎的負面危害?
大部分人,都有在他人面前保持美好形象的心理需求,孩子5歲後也開始重視這種精神需求,孩子們會很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名譽和形象。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裡克森曾經說,克服羞恥感,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任務。背後也是美好形象的名譽感在起作用,那麼沉重的羞恥感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傷。倘若一個孩子努力地在別人面前塑造一個美好的形象,如果父母直接揭穿,破壞了他塑造的好形象,後果會如何?有兩種後果,一類孩子會下意識地抗拒父母的教育,對父母有怨恨情緒;另一類孩子會接受父母的教育,但孩子內心會很受傷,部分孩子會因為嚴重的羞恥感而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有一位媽媽曾經給我說過她與兒子的經歷。
有一次,她4歲的兒子從幼兒園拿回一張“勞動能手”的大紅獎狀,高興地跟家人說:“老師說我很棒,給我發了獎狀!”但是當這位媽媽接過獎狀一看就感覺不妥:獎狀的名字被黑色的畫筆涂黑了,旁邊兒子的名字是幼稚筆觸寫出來的,她很明顯地能看出是孩子自己的字跡。這位媽媽立即生氣地指著兒子的名字說:“你是不是偷了別人的獎狀改成了自己的名字?你為什麼這麼壞?”孩子嚇壞了,生氣地搶過獎狀跑進房間爬進了床底,在床底下,他一邊哭一邊把獎狀撕碎。家裡人勸了很久,最後媽媽向孩子道歉,孩子才爬出來。但是孩子一直哭著自責:“我是個壞孩子,我不能上學了……”小男孩當天夜裡便開始發燒。很明顯,這位媽媽對孩子做了不恰當的應對。
其實,即使是5歲前的孩子,父母過於粗暴的批評方式也不合適,而是要找到適合孩子、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
▷為保全名譽感,我給兒子故事教育
第四天下午放學後,毫無懸念地,他又“送”了一顆棉花糖給他妹妹,再次得到妹妹的興奮反饋後,他高興地跑到我面前,跟我說:“媽媽,我是個好哥哥,妹妹很愛我……”。我沒有回應,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松鼠撿松果”的兒童故事。故事教育常被人譽為“最不被孩子反感的教育”,父母輕松,孩子也喜歡,無論用於教育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合適。
兒子聽到的“松鼠撿松果”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森林裡,一棵很大很茂密的樹上,住著松鼠爸爸、松鼠媽媽、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秋天到了,松鼠爸爸和媽媽每天勤勞地撿松果,為過冬儲藏食物。為了不讓兩個嘴饞的孩子提前把松果吃光光,松鼠爸爸和媽媽把松果藏在家裡不容易發現的角落裡。但是有一天,當松鼠媽媽儲存食物時被松鼠哥哥發現了,從此,他會趁爸媽不在時就躺在松果堆上大啃,他有時還會拿一兩顆給愛玩耍的松鼠弟弟吃,並且神氣地跟弟弟炫耀:“我是爬上高高的樹采摘的”,松鼠弟弟很仰慕。
我問兒子:“松鼠哥哥偷吃松果,還跟弟弟撒謊,它這種行為對不對呢?”兒子堅定地搖頭。
我問為什麼。兒子說:“松果是為了過冬准備的,偷吃了冬天就沒有了,偷東西不對,如果想吃就直接告訴爸爸媽媽。”
我又問:“那麼,你覺得松鼠哥哥該怎麼辦呢?”
兒子說:“松鼠哥哥應該跟爸爸媽媽道歉,還應該勤勞地跟爸媽一起去撿松果……”
我稱贊他說得很對。
至於棉花糖事件呢?我故意沒提。
▷兒子的道德答案
臨睡前,兒子自發的舉動讓我既欣慰又溫暖。他從廚房把糖果罐抱出來走到客廳,跟我和他爸爸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最近從家裡拿了一些棉花糖,騙妹妹說是同學送的,因為我想當一個好哥哥,讓妹妹高興。我以後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了。”
然後他又轉頭對他的妹妹說:“哥哥從今天起就沒有糖果了,你還愛不愛我呀?”他1歲多的妹妹一本正經地說:“愛!”兒子憨憨地笑了,然後便高高興興地牽著他妹妹玩玩具去了。
教育撒謊孩子,目的並不是揭穿孩子的謊言,而是要幫孩子找到心中的道德答案。這樣的教育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