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國語很難!

兒子上了一年級後,每每從學校回來,都很懊惱的投訴國語很難。以高思維出發的教育大方向,促使各科目水平都來得比以往深奧,但其他科目雖然深奧,在深入淺出的教材循序漸進慢慢教導下,孩子的掌握力依然不會緩慢,唯獨國語,一年級課程的編寫深度,宛如三四年級的課程。

剛上一年級的學生,雖在幼兒園都有打好基本的三語基礎,但華小一年級的國語課綱,已經涵蓋了馬來文的造句、填字、艱難詞匯及單字運用。一些作業的難度連大人都要查字典上網檢查才能找到答案,更何況是對毫無馬來文基底能力的小孩。

華小生一直以來外語能力相對比較弱,教育部將華小的國語馬來文水平設得如此高,出發點固然是為了提高華小生的馬來文水平,但教育部所編寫的華小國語課程,過於深奧的學術水平忽略了華校生的馬來文背景,讓孩子一開始就產生恐懼而排斥學習,弄巧成拙。

教育方式應生活化

教育部認為,孩子在小學前一般在幼兒園已有至少三年的國語基礎,於是以按母語學習的角度編寫課程,這種拔苗助長的方法,讓孩子失去學習國語的樂趣,一看到國語課本就馬上抗拒。

沒學走,就要孩子學飛,學習語言的方式,並非是死背知識即可熟練,語言的輸入最重要的管道是閱讀及聆聽,要精通一個語言,並非是單以枯燥教育法,學習語言應該是加入生活化的教育,讓孩子從生活及閱讀中學習。

但現今一年級的國語水平,宛如以打造國語博士生的水平,孩子一開始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語法、時態、單字表,而華小生在同一時間必須學習三語,這本來並不容易,加上國語的艱難程度,讓孩子們有更深的挫敗感。

要掌握好一種語言,對語感的認知很重要,這些並非只是從課本中即可學習,而是從生活實境的浸染慢慢掌握對語文的流暢度,或者一開始一年級,可以從唱馬來歌、馬來班頓、詩歌、表演等,讓孩子從生活中認識到馬來文的美麗。

學習語言,不外乎多讀多講多聽多寫,讓語言生活化,讓他們可以從故事書或用耳朵去聆聽更多的語言知識,先對馬來文產生興趣才是關鍵,而不是一開始就進攻一大堆深奧的語法及詞彙。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