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腳趾甲」就能看出,你到底是不是「純血漢族人」?!
洗腳的時候我就發現,我的小腳趾甲上為什麼會有兩瓣呢?外側還比內側大,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結果意外的發現,小腳趾甲兩瓣的竟然有這麼多人。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就做了關於瓣甲的考察和研究,結果發現,在受調查的七個省份中瓣狀甲的頻率分別是陝西79.51%、山西79.17%、浙江62.54%、河南63.74%、江蘇62.45%、江西36.29%和福建37.80%。居然還有1.18%的人群是三瓣甲,不僅如此,竟然還有一種說法,說小腳趾甲兩瓣的人,竟然是純種漢人,這不禁讓人好奇!
據老一輩人說,有瓣甲的人都來自山西大槐樹下。明朝初期,連年的戰亂災荒導致河北省和河南省人口嚴重減少,但是山西的人口眾多,為了緩解人口壓力,朱元璋和朱棣就把山西的漢人往東南地區遷移了過去。
但是移民們捨不得家鄉啊,所以每人都在小腳趾甲上砍了一刀,說如果以後發現小腳趾甲上有裂或分瓣的,那就是山西大槐樹下的親人了。這個傳說和大數據顯示的瓣甲分布過程的確相吻合。
而在現代醫學中,把瓣甲叫做跰趾(pián zhi)。實際上,駢趾是一個常染色體顯性性狀,也就是說,你的祖輩只要有一個人有這樣的特徵也許就會流傳下來,比如你的父母一個有,一個沒有,那你可能會有瓣甲,當然也可能沒有。
這個性狀屬於哪個民族已經無從考證,但即使它是屬於漢族的標誌基因,但根據它的遺傳特徵,現在通婚這麼嚴重,「純」種漢人早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是不是瓣狀甲根本無法證明你是不是純種漢人了。
漢中歷史,漢族的由來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紮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裡,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餘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西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
西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佔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西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當時稱東夷)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東夷在血緣上介於華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間,外貌上與華夏族區別不太大,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文化上,可稱為華夏別支。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西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中央,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至於周的說法有兩個,一說周部落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數,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二說周部落是西元前2006年逃難來到甘肅的蘇美爾人。
不過有人說蘇美爾人是西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兩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東夷一支,戰國時期也徹底華夏化。楚國(統治階級是黃帝系祝融氏後代,國民則屬於蚩尤後代)與華夏族則有濃厚的血緣親屬關係,但文明落後(與東夷相似),不過也於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
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據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後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後都在恢復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西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
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佔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煌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
後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布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後秦消滅,苻丕被後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後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穀渾滅。鮮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雲-馮跋、東晉消滅。
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由於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復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復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350萬,混血兒400萬,鮮卑雜胡490萬。
由於爾朱榮之亂而被屠殺的鮮卑羯和534年開始的東西鮮卑魏的互相攻伐,鮮卑族人口已經枯竭。由於周齊拒絕漢化,所以鮮卑族很少溶入漢族人血液,最後以大部分自相殘殺同歸於盡和小部分溶入漢族而結束了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由於胡人以打仗為職業,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戰中大都戰死,(爾朱羯族被斛斯椿殺光,侯莫陳悅又殺一遍,鮮卑族所剩無幾)以至於西魏宇文泰不得不從漢族民間補充兵源,搞府兵,用當地漢族豪強帶兵。
八柱國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鮮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後裔)、李虎、李遠,趙貴,楊忠,王雄都是漢人。總的來說北朝後期胡將大大減少,漢族大將先後湧現,如西魏大將韋孝寬、楊忠的爸爸武川鎮司馬楊元壽、遼東漢族高歡、秦瓊的爸爸北齊大將秦彝等等。
從此,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佔壓倒性優勢,周齊隋唐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與東西魏並立時期。到了隋朝初年,關中、山西一帶由於胡人戰死,民間漢族增長和外地漢族重新回歸,漢族已經佔壓倒優勢。到西元581年,中國人口剩下4430萬,其中南朝1800萬,北朝漢族2000萬,混血兒300萬,鮮卑雜胡330萬。
說一下南朝漢族,在秦嶺淮河和揚州-鎮江-溧陽-宣州-黃山-九江-武漢-常德-懷化-百色一線之間,自秦漢以來都有大量漢族移民。比如楚國在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四川被秦國佔領後也逐步華夏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還有南京一帶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中原南遷的漢族移民逐漸超過了超過了當地吳蠻。(雲南漢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領下的南京移民,後來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大量四川漢人湧入)所以這一區域漢族血統有90%,超過了北方漢族。
至於蘇南-浙江-江西-湖南則最多有60%的漢族血統,所以吳語、贛語、湘語難懂。
上海-蘇南自泰伯入蘇州以來就是華夏族-吳蠻雜處,後來北方戰亂南逃至此的漢族人逐漸增多,超過了當地吳蠻。
浙江以前屬於越國,後來被華夏化的楚國滅掉,越人南潰,漢族湧入與山越(不屬於百越而屬於苗瑤語系的民族,畬族的祖先)雜居。
湖南、江西則是漢族與大量武陵蠻(苗瑤族的祖先)、少量雲夢閩越族雜居。不過咱們說句題外話,在血緣上和體表特徵上南蠻比百越更接近漢族,這也是閩粵漢族與其他漢族顯著不同的根據。
閩粵則可能有大量的百越族血統。福建人無疑具有閩越族血統,雖然漢武帝滅閩越後很多閩越土著和貴族被強制遷移到江淮和雲夢,但是當時的漢族人仍然少於閩越族土著;直到後來大量固始漢族南遷,漢族才與土著人口相等。所以福建人的漢族血統充其量不超過60%,這註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徵。而兩廣可能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統,這一點從他們跟越南人相似可以看的出來。兩廣至多有50%的漢族血統。粵語、壯語、閩南話-閩北話難懂,可見一斑。
金建國初期女真族有60萬人口,後來入主中原的女真族有40萬人,而金國治下的漢族人有4300萬。金滅亡後,漢族人懷著對金人滿腔仇恨,將殘留在華北的女真人無論男女老幼統統殺死。很難想像當時對女真恨之入骨的漢族殺之惟恐不及,居然會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國全國蒙古族人口不到150萬,散布於亞歐大陸,而進入中原地區不會超過50萬。而元朝的漢族人口有9730萬,完全是壓倒優勢。元亡後,朱元璋對留在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雲南的蒙古人嚇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屬性,幾百年來不敢說自己是蒙古人。
說南北朝時有民族的融合倒還說的過去,因為雖然在民族仇殺中羯、匈奴、氐、羌整個民族在中國被殺絕了,但是鮮卑族的的確確融進了漢族。但是在宋元時代,胡漢矛盾比抗日時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銳十倍,純粹是民族間的一場血腥大屠殺,根本沒有民族融合的條件。
雖然胡人在戰爭初期取得主動,但是由於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漢人口對比的懸殊,胡人最終滅亡,並且在滅亡後遭到了漢民族報復性的血腥大屠殺,留在中國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殺。(明初清初,由於中原瘟疫和戰亂造成人口銳減,山西洪洞縣城西大槐樹移民遷往中原,這是歷史上一次有名的北方漢族大遷移)。
滿族是金進入中原後留在東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後代,到了本世紀,基本上融合於漢族,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200萬滿族人融合於3億人口的漢民族,基本上改變不了漢民族的屬性。所以漢民族是相對純正的民族。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種的民族,只有相對純種的民族。相對純種的民族有漢族、藏族、大和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希臘族和德意志族。而典型的雜種有印度斯坦族、英格蘭族、法蘭西族、韃靼族、土耳其族、保加利亞族等。
種族與民族是不一樣的!以血緣劃分,世界上有四個種族:黑、白、黃、棕;在同一種族內部,按照血緣遠近和文化的不同又分為多個民族。白種人內部差異很大,分印歐、烏拉爾、高加索、阿爾泰、閃米特含米特共5個亞人種。其中,斯拉夫、日爾曼、拉丁、希臘、阿爾巴尼亞、凱爾特、塞種屬於印歐人種,愛爾蘭-威爾斯-蘇格蘭-高盧屬於凱爾特人,伊朗-塔吉克-阿富汗-印度斯坦屬於塞種人。
芬蘭-匈牙利-保加爾人屬於烏拉爾人種,黃白混血的突厥人屬於阿爾泰人種(含有大量的黃種人北亞族群的血液),猶太-阿拉伯屬於閃米特含米特人種。德國和北歐都是日爾曼人,英格蘭民族是來自德國的盎格魯-撒克森部落的日爾曼人和直接從北歐或輾轉法國北部來到英國的諾曼部落的日爾曼人的混血,美國統治民族和主體民族則是來自英格蘭的移民。
按血緣關係和文化關係劃分,黃種人內部分北亞族群、通古斯族群、漢族、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畬族群、百越族群、南亞族群、南島族群8個分支。南島族群屬於黃種人和棕種人的混合,所以皮膚稍黑。
愛基斯摩族、勘察加族、布裡亞特蒙古族、新疆青海蒙古族、圖佤族屬於北亞族群;蒙古族、鮮卑族(錫伯族)、契丹族(達斡爾族)、滿族、朝鮮族、大和族屬於廣義通古斯族群;藏族、緬甸族、羌-彝-哈尼族、土家族、基諾族、納西族、白族、蜀人、巴人、楚蠻、吳蠻屬於藏緬(南蠻)族群;苗-瑤-畬族;華南古越族(壯-侗-布依-黎-京族)、傣族-寮國族屬於百越族群;柬埔寨高棉族、中國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印度南部蒙達族屬於南亞族群;馬達加斯加族、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馬來族、印尼的爪哇族、台灣的高山族、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玻裡尼西亞和紐西蘭的毛利人屬於南島族群。
平埔族應該是大陸渡海過來的古代百越族與當地土著南島族群的混血。京族是以百越後裔駱越-僚為主體,同時也加入了南島族群印度尼西亞族的佔人,和南亞族群的高棉人,及少量漢人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新民族群體。大和民族的人種更接近南島,但語言更接近通古斯。
最早居住在日本的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蝦夷人,屬於南島民族,對大和民族影響極小;繩文時代,受黃帝南漸的影響,暗黃色皮膚的百越被迫南遷,一部分遷移到了日本,這些人構成了今和族的血緣的40%;接著淺黃色皮膚的通古斯民族經韃靼海峽進入日本北部,由於人數太少,對大和民族血緣影響甚微,但是對日語有一定影響;彌生文化時代,前三世紀,韓族遷入日本西部,並於250年將日本統一,將大量通古斯語言融於日語,這批韓族佔有今和族血緣的20%;同時中國的南蠻(吳蠻)大量遷移日本西部,將吳音帶入日本,吳蠻佔今和族血緣的20%;另外中國的漢族在秦朝、唐朝、明朝都曾經零星遷入日本,比如徐福東渡、鑑真東渡、朱舜水東渡等,將漢音、唐音帶入日本,不過對日本血緣基本沒有影響。
第一,劉邦算不算楚人?
我認為他不算楚人,劉邦所居住的地方,僅僅是戰國晚期才併入楚國的,再者劉姓本來出自中原,可以說如果追溯他家世繫到先秦時代,他應該算作華夏。
第二,老子是楚國人,但是他不是南蠻,老子的故鄉,在現在河南鹿邑這一帶,這裡是楚國的北部邊境,楚國和華夏諸國在這裡反覆爭奪,勢力彼此消長,所以,不能用這個來說老子就不是華夏族,再者,李姓也是出自華夏的。
第三,屈原的族屬,屈原是楚國貴族,屈是他的氏,而他的姓則是羋,楚國王族也是羋姓,實際上,楚國王族在商周之際,也是從東方遷移到南方的,所以說他們或是東夷,或是華夏,但是就他們出自顓頊這一點來看,他們應該是華夏,把楚國稱作南蠻,主要是在楚貴族進入南方的時候,他們在人口上,不如當地的苗蠻,因此他們在和苗蠻雜處的時候,就在文化上有了一些苗蠻特徵,這個和秦國被中原各國稱作西戎是一個道理。
總的來說,在先秦時期,沒有漢族的概念,只有華夏族的概念,華夏族就是後來漢族的主體部分,另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兼併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西戎多被秦國兼併,南蠻多被楚國兼併,東夷多被齊國兼併,北狄多被晉國兼併,而秦的建立,則意味著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出現了,這個國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
到了漢朝建立以後,隨著戰國割據的歷史遺留問題隨著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官僚制度的完善而得到解決,華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徹底融合為華夏,這時候,漢與匈奴,成了兩大對立民族,從這個角度講,漢朝的時候,漢族才開始形成。
漢朝以後,歷次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其統治者都不可避免地被漢文化征服,於是漢族就不斷有新鮮血液進入,可以說,自漢朝出現漢族的概念以來近2000多年,漢族都是在不斷擴大的。
無論現代漢人,還是早期漢人都是華夏族,東夷族,百越族混血的後代,談不上血統最純這個問題。
漢人的稱呼源自漢朝,是生活在漢帝國內百姓的統稱,其主體是戰國末期七國全體國民。但七國中燕國人、楚國人、秦國人都被視為非華夏一族(東夷族),尤其在春秋時期甚至無權參加周朝的諸侯會議。
而春秋以前,齊、魯、吳、越等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各國土著都是東夷人,長江以南都是百越人.漢人是靠共同的文化維繫的民族,而不是靠血統來維繫。共同的文化來自秦帝國的統一和漢帝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