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一定要讓孩子吃這8種苦和5條家規很多父母後悔太晚看到

老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承擔了本該孩子承擔的責任,就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平哥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現在孩子不懂事,多半是父母慣出來的。

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游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為人父母一定要好好想想:該如何讓孩子吃苦,吃什麼苦?

 01 

讀書的苦

“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這條路上任何人都幫不了,只有自己。現在的孩子書包越來越重,眼鏡越來越厚,這些辛苦父母不能代勞,也不必過分心疼。

一個人的氣質裡包含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

那些書會化身能量,支撐著孩子去看更多的風景。眼前繁多的知識,是通往未來的門票。

 02 

分離的苦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的成長的路上,總是點綴著各種各樣的分離。小到跟朋友家人分別,大到親人的離世。

這種離別是成長必經,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珍惜,學會成長。

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可能會哭鬧著不想去,有的家長會不忍心,由著孩子。但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03 

批評的苦

是人就會犯錯,孩子也不例外。在孩子是非黑白尚未健全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錯就是錯,錯了就得挨批評。

批評可以幫助孩子,完成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的過程。

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比任由他胡鬧要好,雖然他會傷心難過,但也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04 

失敗的苦

失敗是人生的常態,身處象牙塔裡面的孩子容易受到打擊,有的家長便會拼盡全力為孩子鋪路。其實不用過多擔心:吃得起失敗的苦,就能嘗得到成功的甜。

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站起來的勇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當你認為最困難的時候,其實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時候。”

 05 

教養的苦

有教養的孩子誰都喜歡,但孩子天性愛玩,愛自由。此時就需要父母的不斷提醒和以身作則了,讓孩子懂得規則。

比如從最簡單的開始:

公共場合要克制自己不要大聲喧嘩,懂得尊重別人;

到別人家做客,不亂翻別人的東西,如果想玩,需要征得別人的同意;

看到別的孩子在玩滑滑梯,你也想玩,那在別人玩好之前請耐心等待。

 06 

殘缺的苦

完美固然是好,但卻可遇不可求,不但食物難以完美,父母老師都並非完人。

接納不完美,是一種豁達的態度。

當孩子意識到人無完人、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盡如人意,嘗試著去發現殘缺的美也是一種成長。誰說斷臂的維納斯不美呢?

有人說,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就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吧。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每位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卻不盡相同。

有的人愛孩子是給他最好的條件,盡可能滿足所有要求;還有的人是替孩子做所有事,幫他解決成長道路中的一切挫折和坎坷。

在我看來,愛孩子既要給他寬松的生長環境,讓他無拘無束的成長;也要在適當的時候狠下心,給他點“顏色”,不能讓他失了規矩,變成人們口中的“熊孩子”

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時形成的品質,往往會根深蒂固,影響人的一生,現在自己不教好孩子,總有一天社會會替你教訓孩子的

我在兒子三歲之後,為他定制了十六條家規,當他偶有觸犯,我便會不顧“情面”,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懲罰。

經過一段時間後,兒子漸漸學會了在規則規定的范圍之內,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快樂游戲。

下面就是我家“十六條家規”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不僅有約束孩子的,還有對家長的要求:)

餐桌家規

1、上學期間每天早晨6:40起床吃早飯,學習才能精力旺盛、效率倍增。

2、每天每頓飯都要固定吃,不想吃飯也行,過時不候,餓著等下一頓。

3、飯前半小時不可以吃零食,影響正餐營養吸收。

4、咳嗽打噴嚏要先蓋住嘴巴以免影響他人。

睡前家規

5、孩子在自己房間睡覺(天氣特別熱除外)。

6、上學(含輔導班)期間,晚上最晚9:00上床睡覺。節假日、雙休日期間可後延1小時(生病、太勞累等情況除外)。

7、睡前半小時不可以玩手機,影響睡眠質量和時間。

作業家規

8、上學期間,孩子每晚作業由父母審定認為好的,每次獎勵2分鐘電腦時間。表現差的(如書寫不認真、錯題太多等),每次減少5分鐘電腦時間。

9、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每發現一次不好表現,從電腦時間中扣除2分鐘,連續3次犯同一問題,要加倍扣除。發現表現好的,一次加2分鐘電腦時間。

10、孩子做作業期間,其他人禁止看電視。

出門家規

11、要待人有禮,常說“請、謝謝”,哪怕是對父母和服務員阿姨。

12、不能闖紅燈,坐車必須系安全帶。再不舒服不願意也得遵守。

13、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想看想玩需要事先征求許可,耐心排隊,不可以隨意插隊。

14、錯事要勇敢面對,該道歉就道歉。如果他人冒犯你也要有勇氣說不,去制止。

生活家規

15、禁止在家中大聲吵鬧喧嘩,不准說髒話。

16、孩子要做的家務有:幫父母做飯前准備工作、洗碗筷、洗衣服、衛生清掃等;還要洗自己的內衣、襪子,整理自己的書桌房間。

2~6歲是孩子秩序行為發展的關鍵期,父母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懂規矩,6歲以後的孩子也可以進行對照借鑑,畢竟家規的制定是改變壞習慣的好方法。

許多規則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的加強,而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完成的孩子的行為規矩還真的需要家長付出許多心力去引導,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幫助孩子學規矩,家長還要注意這些

1.規矩要清晰明確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復雜的規矩很難遵守。所以,家長制定的規矩一定要清晰,明確。要從簡單的規矩教起, 如認真吃飯,按時睡覺等等。

2.溫柔而堅定的執行規矩

教孩子規矩,不能今天執行了,明天因為懶就放縱了孩子,家長要有耐心,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來,昨天這樣,今天也這樣,在家裡這樣,在外面也是這樣。

同時,也不因為孩子鬧情緒就輕易改規矩,還是要溫柔而堅定的執行下去。

3.家長要做好榜樣

你對孩子說要遵守諾言,卻忘了跟孩子約好的游樂場;你說要禮貌待人,轉身卻因為一點小事找服務員麻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有良好的行為舉止,有良好的情緒控制,孩子通常也更容易學會這些。

4.家長態度要保持一致

教育孩子最忌諱家長態度不一致,特別是隔代之間,不僅影響父母威信,還很難達到教育效果。

所以家長之間要做好溝通,對孩子的教養保持一致,這樣孩子了解到的規矩是一致的,會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的效果。

我堅信,世上從來就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

在規則之下的自由探索,才符合社會的標准,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根本的修身方式。小小的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因此需要家長從細節處耐心的持之以恆的引導。

我們愛孩子,但不溺愛。我們給孩子探索的自由,也制定明確的規則界定他們的行為,這樣的小樹苗才不會長歪掉。

每一個規則的制定和遵守,都有愛和鼓勵作為支撐以內化為自律,而不是強制。

規則與自由的統一和協調,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有智慧的愛,負責任的愛,能滋養他們一生的愛。

—— The  End ——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