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
《涅槃經》雲:念佛一口分作十六分功德,若有一人佈施一世界眾生經三月。只將念佛十六分中一分功德亦復勝彼。故知念佛過於財施百千萬倍。
念阿彌陀佛佛號的二十三種利益:
一、滅重罪障益。二、光明攝受益。
三、大師護念益。四、菩薩冥加益。
五、諸佛保護益。六、八部防衛益。
七、功德寶聚益。八、多聞智慧益。
九、不退菩提益。十、奉覲大雄益。
十一、感聖來迎益。十二、慈光照觸益。
十三、聖友同贊益。十四、聖友同迎益。
十五、神通空駕益。十六、身色殊姿益。
十七、壽命長劫益。十八、得生勝處益。
十九、面睹聖眾益。二十、常聞妙法益。
二十一、證無生法忍益。二十二、歷事他方受記益。
二十三、還歸本國得陀羅尼益。
念佛又有十種利益:
一則、佛力。 二則、易作。 三則、功德最多。
四則、自他極喜。五則、速得見佛。六則、定得不退。
七則、定生極樂。八則、更不離佛。九則、壽命長遠。
十則、與聖無異。
諸經念佛往生。總有三十種利益。何等是:
一、滅除諸罪。 二、功德無邊。
三、諸佛法中勝。 四、諸佛同證。
五、諸佛同護。 六、十方諸佛同勸信念。
七、所有疾患念佛總除。八、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九、念佛一法攝多法。 十、命終之時佛自來迎。
十一、用少功德速生凈土。十二、華台中化生。
十三、身黃金色。 十四、壽命長遠。
十五、長生不死。 十六、身有光明。
十七、具三十二相。十八、獲六神通。
十九、得無生法忍。二十、常見諸佛。
二十一、與諸菩薩共為伴侶。二十二、香華音樂六時供養。
二十三、衣食自然長劫無盡。二十四、任運進道直至菩提。
二十五、常得少年無有老相。二十六、常得強健無有病時。
二十七、更不重墮三塗地獄。二十八、受生自在。
二十九、晝夜六時常聞妙法。三十、住不退地。
此依諸經。念佛生凈土。
「阿彌陀佛」,這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長夜裡的明燈。念佛人現世獲得的十種妙處。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親口開示的,佛無妄語。
一、常得一切天神隱形守護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歡喜讚嘆,冥冥中加以保護。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這對念佛的人說,不過是現世獲得的小利益。對天神說,也是積累功德,雙方均有利益。
二、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菩薩的任務,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時常分身無量,遊化十方,普度有緣。念佛眾生和諸佛菩薩有緣,眾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稱名,是向佛菩薩發出的呼救聲。所以古德說:「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稱名求救是因,菩薩尋聲救苦是緣,因緣和合,感應道交,自然逄凶化吉,離苦得樂,這就是果。古今以來,許多有緣眾生,由於遭受厄運苦惱而稱名號,由於稱念名號而轉危為安,也由於獲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發願,求生凈土,見佛聞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菩薩化度眾生的善巧方便。
三、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常得諸佛護念:護,保護;念,惦念。《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由於諸佛保護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他們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轉,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照這樣說,就算這一世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但既已種下善根,就不會退轉,一定有一天會往生凈土,見佛聞法。
阿彌陀佛放光攝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橫遍十方,超越空間。佛的光明比太陽的光大千億倍,太陽的光,一道牆便隔斷了。佛的光明無所不照,任何東西也阻隔不了。「阿彌陀」是無量光壽,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業障消除,身心清凈;心頭清凈,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顯」的道理。
四、念佛之人,光明燭(照)身,四十裡之遙(遠)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圓鏡,能照天照地,具有無量光明。但被多生塵垢蒙蔽,晦暗無光。一句佛號,是消除妄念的凈化劑,妄念消除,心光顯露,身放光明可達四十裡之遠。這真實不虛的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門品》說:假設在三千大千國土中,到處均有夜叉羅剎,想來害人。聽見他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那些惡鬼,連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惡龍毒蛇猛獸,也不會加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急走無邊方(迅速逃往遠方。)」「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聞身)自回去(迴避)。」至於毒藥,也有明確的開示:「咒沮諸毒藥,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別人),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害人終害己)。」以上都是佛陀親口宣講,雖說的是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其實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
五、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濁惡世的眾生,種種厄難苦惱,層出不窮。這裡列舉水災、火災、冤對、強盜、槍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槍炮,都是殺人的兇器。刀箭之災,包括戰禍在內)牢獄以及遭受橫禍冤屈而死或枉墮惡道等。其實,災難遠不止此,不過舉這些作為代表罷了。
貪、嗔、痴三毒是萬惡的根本,是災難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煩惱,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於無形。平時能一心稱名念佛,到緊急關頭,我們自性中的彌陀,自會救護彌陀心中的眾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時不念佛,到災難臨頭時,內心恐慌張惶,六神無主,很難想起念佛。還有,念佛的秘訣就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說:「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必須牢記!
六、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夢境是唯心所現。慾念重的人多淫穢夢,嗔心重的人多恐怖夢。念佛的人身心清凈,夜眠安穩,不會做惡夢、邪夢。還有上床後,默持佛名或靜聽念佛磁帶,可以養心安神,既能對治失眠,又可消除惡夢。如在夢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現夢靨時,一稱佛名,頓時化為烏有。
老實念佛,綿密用功,妄想逐漸消除,心光逐漸顯露。眾生心凈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身(凈空法師語)。水清月自見,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殊勝的莊嚴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歡喜心、執著心。這不但無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師說:「近來修行的,多有著魔的事情發生。這都是由躁妄心,急於希望有感通,有勝境出現。應該知道,不要說顯現的境界是魔所現,即便是勝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貪著歡喜之心,就會受到障礙和損害。」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眾生,身為苦本。一生多在驚恐、怨憤、憂愁、痛苦中度過。只有念佛的人,內心清凈,一心念佛,隨緣消業,不被境轉。內心充滿法喜,容貌充實光輝,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長壽,不求自得,這隻算是念佛的副產品。念佛的人,諸佛歡喜,龍天擁護,善緣增長,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凈空法師說,台灣有位男居士,九十多歲,每天走三萬步路,念三萬聲佛,身體健康,精神飽滿,腰背挺直。他將來臨命終時,必能毫無病苦,安詳往生。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喜歡、禮拜
念佛的人,內心清凈,和氣迎人,廣結善緣,助人為樂。孔子說:「敬人者人恆(常)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尊敬別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尊敬他是結善果。愛護別人的人是種善因,人們常常愛護他是結善果。)種這樣的因,結這樣的果。受到人們的恭敬、歡喜、禮拜,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條,都是念佛現生就獲得的大利益。那種認真為念佛是消積等死的,是臨終才得用的說法,不攻自破。
十、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持金
蓮花,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臨命終時,擁有無上權勢的帝王,擁有億萬資財的豪富,和一無所有的叫化子,會完全一樣。那時手中的權勢和財富,絲毫都幫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這時才能無留戀、無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同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蓮邦。從此超凡入聖,直至成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第十九願是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是臨終接引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頃(頃刻之間),即生我剎(國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不能實現此願,我誓不成佛)。」這是阿彌陀佛對念佛眾生作的保證。還用懷疑麼?
如上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現生、來世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也。但當精進,勿用懷疑。
本文列舉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經所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講的。既然對現生和來世都有利益,那麼,無論從世間法或出世間法說,一切法門中,沒有比念佛法門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不少學佛的人,也並不完全瞭解,或許還有懷疑。正如明代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念佛不專一」一文所說:「我以前在某寺參學,一天方丈對大眾說,中元節將做盂蘭盆會,我以為一定要設齋供眾,結果並未設供,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當家師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眾舉行佛事,以祈救護。大眾以為要誦經持咒;結果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兩件事,皆出於常情意料之外。可見大德們的思想作法,不同凡響,很值得學習。但是今天許多念佛的人,名為專修凈土,可是為了求延壽,便誦《藥師經》;為了消罪業,便拜《梁皇懺》;為了救厄難,便念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把平時念的佛號放在一邊,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什麼不想一想: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往生的人也壽命無量,何況求人間百年的壽命呢?《觀無量壽佛經》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眼前的厄難還不能消除嗎?《無量壽經》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無邊)界」,念佛的人,彌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沒有智慧呢?「一句佛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麼用呢?」這段重要的開示,今天讀起來,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導意義。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切勿絲毫懷疑,疑則自生障礙,斷難獲得念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