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ㄅㄆㄇ被廢除的話...網友:經濟民生問題不搞好,卻先改這些沒改也不會怎樣的..

如果ㄅㄆㄇ被廢除的話...網友:經濟民生問題不搞好,卻先改這些沒改也不會怎樣的..

有趣3月4日 16:00

大家都知道前陣子

有一些腦子不知道在裝什麼的

說要廢除ㄅㄆㄇ

其實我覺得學羅馬拼音也沒有不好

但沒有必要廢除啊!

於是我今天在臉書上看到有人發文

一篇如果廢除ㄅㄆㄇ的話

會怎樣

他說....

漢語言學之父 趙元任 寫過一篇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以上翻成羅馬拼音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

內文轉自臉書

當下在喝珍奶的我立馬噴出來

害我瞬間少吃到一顆珍珠

但真的很好笑啊啊啊啊啊

你們怎麼看🤔

=====================================

先不討論注音符號廢除與否的議題,來聊一下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

承回文,《施氏食獅史》除了有趣以外,也曾經被拿來諷刺中文廢除漢字的荒謬。

不過漢語拼音是可以標聲調的,如果標上聲調是這樣寫:

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shì shī,shì shí shí shī 。

shī shì shí shí shì shì shì shī 。

shí shí ,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

shì shí , shì shī shì shì shì 。

shì shì shì shí shī,shì shǐ shì,shǐ shì shí shī shì shì 。

shì shí shì shí shī shī ,shì shí shì 。

shí shì shī , shì shǐ shì shì shí shì 。

shí shì shì , shì shǐ shì shí shì shí shī 。

shí shí , shǐ shì shì shí shī,shí shí shí shī shī 。

shì shì shì shì 。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施氏時時適市視獅 。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

試釋是事 。

當然,如果不標聲調的話,即使寫了注音,得到的也只是 ㄕㄕㄕㄕㄕㄕ……。

我從小學注音,試用漢語拼音輸入法到現在也十幾年了,我覺得注音拼音都有它的價值。

▋ 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大家知道的注音符號又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1918 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順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ㄧㄨㄩ

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如果你不解為什麼「見溪」是「ㄍㄎ」,你可以試著用臺語讀讀看,這時候的國語還沒標準化。

1919 年做了順序調整,順序跟今天更接近了。

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ㄧㄨㄩ

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若你的裝置無法正確顯示方言符號,請看 B48 截圖)

1920 年增加字母「ㄜ」,1928 年把ㄧㄨㄩ順序移到最後。

一開始的注音符號是有「ㄪ」、「ㄬ」、「ㄫ」的,直到 1932 年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才廢棄了「ㄪ」、「ㄬ」、「ㄫ」3 個注音符號。我們今天所學的標準國語就是新國音,而這個標準到了 1930 年代才確定下來。

如果你好奇老國音聽起來是怎麼樣,可以聽聽孫中山先生留下的錄音,大體上是可以聽得懂的,唯獨一些字的讀音有差別,比如說「國」是入聲字,讀起來短促。

另外其實還有一個注音符號「ㄭ」,用來表示空韻 (「ㄓㄔㄕㄖㄗㄘㄙ」 的省略韻母)。

例如「吃」的注音寫法是「ㄔㄭ」,簡寫為「ㄔ」。

▋ 羅馬拼音

所謂的「羅馬拼音」並不是單指一個拼音方式,而是泛指使用「羅馬字」的拼音方案,例如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威妥馬拼音等都屬於羅馬拼音。

▋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前面寫的是大家熟悉的注音符號,但其實 1980、90 年代有推出「二代」注音符號,又稱為「國音二式」,是羅馬拼音的一種;如果用過 Windows 新注音輸入法,裡面有個設定其實是可以改成國音二式的。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的功能和第一式類似,只是改用羅馬字。

▋ 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目前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現代漢語的拼音方案,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外國人學中文大多數也是從漢語拼音開始學讀音,除非他特別愛台灣願意學注音符號。

台灣過去對中文譯音沒有統一標準,所以造成同個地名、姓名有不同拼法的問題;近年來台灣對地名的翻譯也逐漸改為漢語拼音(所謂「與國際接軌」),但也造成有些地方的譯名與舊有慣用拼法不同的情況。

舉例來說台北你會寫 Taipei,而不會寫 Taibei(漢語拼音);捷運淡水站以前也從 Tamsui 改成 Danshui,後來又改回慣用的 Tamsui。

府中捷運站則同時標了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

▋ 國語羅馬字

國語羅馬字是個沒有十分流行的拼音方案,如今使用率也愈來愈低,但我覺得它設計很精妙值得一提。

國語羅馬字是少數可以使用拼寫方式,而不用調號或數字表示聲調的拼音方案。

例如《施氏食獅史》的第一句:

漢字: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漢語拼音: 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 ,shì shī ,shì shí shí shī 。

國語羅馬字: shyr shyh shy shyh shy shyh , shyh shy,shyh shyr shyr shy 。

拼寫規則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國語羅馬字」。

雖然設計精妙,用拼寫方式就能表示聲調,但也因此規則變得複雜,讓學習門檻變高,如今用的人已經很少了。比較常見的大概是姓名拼寫,例如馬英九「Ma Ying-jeou」的名字部分就是國語羅馬字,馬拼成「Ma」應該是因為繼承父姓拼法,否則國語羅馬字應該拼為「Maa」(上聲母音雙寫)。

除此之外,跟英語讀音也有出入;如果你把上面那句給外國人看,應該也沒有外國人會把 shy 唸成「獅」。

▋ 山西和陝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推廣漢語拼音,而漢語拼音單純使用英文字母拼寫時是沒有標音調的。大部分情況沒問題,但碰到衝突就尷尬了,例如「山西省」和「陝西省」都會拼成「Shanxi」。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英文地名時,肯定是用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方案,但總不能有兩個 Shanxi 省吧?後來,山西仍舊是 Shanxi,而陝西則寫作「Shaanxi 」。

雖然官方可能不會承認,但母音雙寫大概也是致敬國語羅馬字吧。

▋ 翁(ㄨㄥ)和轟(ㄏㄨㄥ)押韻嗎?

翁(ㄨㄥ)和轟(ㄏㄨㄥ)在注音符號的韻母都是「ㄨㄥ」,看起來似乎是押韻的。但以 1941 年國民政府公告的中華新韻來看,工 (gong)、庸 (yong)、轟 (hong) 屬於東韻,而翁 (weng) 則是庚韻。

(以下個人看法)

假設今天把注音符號ㄥ拆分成「ㄥ[əŋ]」和「ㆲ [ɔŋ]」兩個不同的符號,對我來說更合理一點,畢竟現代漢語兩者發音還是有差別。

如果把注音跟漢語拼音對照,會發現

「ㄥ」、「ㄧㄥ」的「ㄥ」讀作 -eng [əŋ]

「ㄨㄥ」、「ㄩㄥ」的「ㄥ」讀作 -ong [ɔŋ]

對比注音與漢語拼音的話,會發現「-ㄩㄥ」在漢語拼音的對照是「-iong」,包含了「i」而不是「ㄩ」的「ü」。如果兄(xiong)直翻注音,並用「ㄨㄥ」表示「-ong」的話,就會拼寫成「ㄒㄧㄨㄥ」。

假如注音符號「ㄥ」可以不用那麼忙碌,暫且拆開成「ㄥ(-eng)」和「ㆲ(-ong)」兩種符號的話就可以寫成這樣:

轟:ㄏㆲ(hong)

庸:ㄧㆲ(yong)

翁:ㄨㄥ(weng)

風:ㄈㄥ(feng)

興:ㄒㄧㄥ(xing)

兄:ㄒㄧㆲ(xiong)

雖然多了一個符號,但可以明顯區別兩個不同讀音。上述「ㆲ [ɔŋ] 、ㄥ [əŋ]」來自臺灣方音符號。

值得一提,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的拼法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ㄨㄥ」是「weng」

「ㄒㄧㄥ」「shing」

「ㄏㄨㄥ」是「hung」

「ㄒㄩㄥ」是「shiung」(這裡也是 i)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